日本陸軍編製和裝備概述(轉)(3 / 3)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製。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製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隻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以上就是抗戰時期日軍編製的全部情況了。

三、裝甲部隊

日軍由於當時上層思維模式的束縛,對於軍隊的機械化認識不夠,看不到坦克戰術對戰爭的影響,所以機械化進程遠不如歐洲各國。日軍裝備的坦克是輕型坦克,隻是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時刻才研製真正的中型坦克—4型坦克。最初日軍的坦克型號是89式,用於我國喜峰口戰役,以後被很快的淘汰了,89式是日軍第一種坦克。95,97輕型坦克(號稱中型坦克而已)隻是懸掛不同。94輕型偵察坦克、95式、97式是日軍在二戰的主要坦克裝備,就是現在的影片中經常露麵的那些坦克,橫掃東南亞的日軍坦克也是它們。日軍最好的97式,還是停留在鉚接車體,小口徑47mm短炮的基礎上,大概與t26,ii式,iii式坦克一個級別。

日軍要稱機械化還差得遠,光是有戰車不算,還要看其它車輛的配屬。日本部隊連一般卡車都不多,更不要提其它輪型或履帶載具。初期的日本戰車炮連近至100公尺數台齊發都不能擊穿美國m3輕戰車的正麵裝甲,火力之差由此可見。末期的炮雖然可以擊穿,不過老美也有m4了。日軍當時有四個戰車師團的建製,其中兩個隸屬侵略東南亞的南方軍,一個配置給滿州的關東軍,最後一個駐守本土,侵華派遣軍一個都沒有。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侵占菲律賓的戰役中,日軍在馬尼拉郊區使用坦克師團與美軍m4戰車交火,200輛97式被擊毀達到180輛,完全失去戰鬥力。

日本不研製重型坦克的原因,也和不裝備衝鋒槍的理由相似:國力貧弱。對比美國的2000萬噸和德國1800萬噸的鋼產量,日本每年隻能出產區區400萬噸劣質鋼,並且大多數鋼鐵和軍費用來建設海軍,以至日本的所謂裝甲部隊,在裝備落後的中國步兵麵前耀武揚威,但在諾門坎和密支那,在裝備精良的蘇軍和中國駐印軍裝甲部隊麵前,簡直不堪一擊。

日軍的師團主要是以步兵為主,坦克是按需要臨時配置。在二戰中,日軍沒有集中使用坦克的例子,在同蘇聯的兩次作戰時也是這樣的,所以會被朱可夫大敗於偌門坎。在昆侖關一役,日軍是距險而守,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坦克戰役。日軍在二戰時還沉湎於日俄戰爭時期的肉彈戰術,所以不難想象為什麼日軍會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會有各種自殺攻擊形式了。在這個前提下,部隊的機械化就是天方夜談了。所以,日軍在二戰期間實際上還是停留在一戰的地步,盡管他們的裝備比1914年要好得多。日軍由於沒有專門的舟橋部隊,所以對於一些重裝備的及時投入戰鬥是有影響的。

--&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