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爭奪外交說話權2(1 / 1)

三、努力爭奪外交說話權(2)

外交關係,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一種交流與平衡方式,更是對人民與人民之間的真誠與善良的考量。在外交的世界裏,不應該隻有政治和曆史,也應該有對人性的思考,將文化與思想的交流融入其中。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不僅有利益的衝突,也有利益的合作。可以說,就是利益使兩個國家走到了一起。中國必須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著眼於外交的本質意義,不僅考慮政治、軍事和經濟,也要考慮文化因素。

2003年,中國首次載人航天試驗成功,這一偉大舉動震驚了全世界。當宇航員楊利偉在太空艙中用雙手捧著聯合國國旗和中國國旗,向全世界人民微笑問好時,一個強大、自信、文明且受人尊重的大國形象已然在世界人民心中形成。從這一點上便可以看出,中國的外交出路之一便是讓自己更加強大,不僅是經濟和軍事力量上的強大,更是心態的強大。我們必須正視曆史,正視現在,並正視未來。所以說,外交需要突破舊思維,需要注入新的模式。

中國外交的發展曆程

外交是一個國家的大門,大門建得牢固建得漂亮,別人在進去的時候才會充滿尊敬之意。中國的經濟迅速壯大崛起,外交姿態也隨之變得更加強硬。有人說,中國會對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或許,這話真的會實現。

當年,在巴黎和會上,為了維護對山東的主權,北洋政府代表顧維鈞以“中國人不能放棄山東,基督教徒不能放棄耶路撒冷”作為主題,打動了很多國家代表的心。在會議上,顧維鈞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從各方麵來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駁得日本代表理屈詞窮,不僅保住了山東,也使得中國的外交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國成立以後,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4年4月—7月,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內瓦會議(瑞士),大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打開了外交的新局麵。

60年代初,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出現困難,台灣覺得是個反攻的好機會,就決定對大陸發起進攻。當時,中美兩國正在波蘭進行秘密接觸,周總理指示中國代表對美國發出警告:“如果台灣膽敢反攻大陸,反攻大陸之時,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之日!”看到這樣的態度,美國就立刻表示不支持台灣反攻大陸。最終,這件事情得以和平化解。

中國的女軍事家姚雲竹在參加美國國際學術座談會時,曾這樣回答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提問:“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國當敵人,我們將接受挑戰,做一個‘稱職’的敵人。”

1982年9月,具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來到北京,與中國談判關於香港回歸之事。鄧小平同誌斬釘截鐵地說道:“如果到1997年還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著中國是晚清,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已經不再是清政府,領導人也不是李鴻章,收回香港之心是不可改變的。當然,英國也是毫不示弱的,他們對中國提出了一些威脅性的建議。鄧小平這樣說:“中國人窮是窮一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如此強硬的態度,使得英國政府不得不做出讓步,香港也得以順利回歸。

1987年,菲律賓前總統訪華,在談到南沙群島的所有權時,這樣說道:“至少在地理位置上,那些島嶼離菲律賓更近。”鄧小平也毫不示弱地說了一句:“在地理上,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從此以後,南沙再無戰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