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爭奪外交說話權1(1 / 1)

三、努力爭奪外交說話權(1)

外交,既是一個國家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又是處理國際關係的藝術和技巧。俗話說得好:“弱國無外交。”也就是說,一個國家隻有強大了,才有可能和其他國家建立關係。所謂成功的外交,就是在能夠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得寸進尺”,最大限度地壓製對方,尉國爭取最大的利益。說白了,外交的最終目的就是謀取利益。因此,中國必須在外交上爭取說話權。

爭取外交說話權,才能站穩腳跟

不難發現,外交上的強硬是與國力直接掛鉤的。回顧中國那段被帝國主義列強欺淩的不堪歲月,就會發現中國政府始終都處於外交的弱勢,其他國家怎麼說它就怎麼做,毫無反駁的餘地。正是這樣,列強們才會把中國看做是一頭睡獅、一盤散沙,無不想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掠奪一叮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一直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基本上無外交可言。後來,是英國的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在被迫的情況下開始奉行外交,但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完全被那些列強國家牽著鼻子走。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大片土地,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外交噩夢。而後來,在收複新疆的過程中,由於左宗棠猾備戰反擊,加上據理力爭,使得沙俄不得不重新考慮修訂條約,中國也收複了已經失去長達10多年的伊犁大部分地區。兩種不同的外交手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在外交上,必須盡力爭取主動權和說話權,如果總是唯唯諾諾,隻會讓別人更看不起你。

在加入聯合國之前,和中國建交的國家大多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時中國的經濟很不發達,在世界上也沒有什麼地位。直到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才開創了新中國光輝的外交史。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的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可是同時中國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外交幹擾。很多國家開始對中國表現出擔憂,甚至公寬示敵意,麵對這個全新的外交環境,中國該怎麼辦?如何才能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怎樣才能得到全世界的承認和尊重?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挑戰。

說到中國較為敏感的幾個外交關係,莫過於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和中俄關係。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兩個國家既有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榮辱與共,又有過朝鮮戰爭時的殘酷廝殺;既有共同利益,又有潛在衝突;不僅有政治方麵的,還有軍事方麵的,甚至是文化方麵的。在經濟上,中美兩國是相互依賴的關係。麵對如此複雜的關係,中國的外交不僅僅要考慮到國家,更要考慮到人民。

說到中日關係,可能大部分人都會從心底生出一種憤恨的情緒,那段屈辱的曆史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也不該忘記。日本不肯為當年侵略中國道歉,其國家領導人還不斷參拜靖國神社,在釣魚島的問題上,日本也始終死纏爛打等等,都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之心。兩國的一些國民都缺乏冷靜和理智,這使得中日的關係曾幾度陷入緊張局麵,雙方缺乏信任的基礎。一直以來,中日在外交方麵都伴隨著一種強硬的姿態,甚至還有夠切實際的幻想,這必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國力。我們不能采用一種十分極端的思想來抵製日本,來表達自己所謂的愛國之心,那樣對自己也無半點好處。中國要想在中日關係中多爭取說話權,就必須走出那種屈辱的心態,從容地展現一個自信的大國之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