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摒棄輕薄浮躁的文化氛圍2(1 / 1)

七、摒棄輕薄浮躁的文化氛圍(2)

大街上到處都張貼著彩信鈴聲、變性整容等廣告;電視上千篇一律的廣告,而且廣告的時間比廊其他節目的時間比例還多;網絡上**裸的誘惑宣傳廣告。我們已經很難找到一塊真正的淨土了,身邊的一切都變得商業,到處充滿了銅臭味。我們身邊的文化氛圍就是被這些所謂的藝術給褻瀆了。什麼時候文化脫離了商業化,什麼時候文化才能真正發展起來,否則文化就是在走退路。

營造好的文化氛圍刻不容緩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不應該忘記。時下的年輕人,動不動就從嘴裏蹦出一個不中不洋的詞。成語濫用、詞語使用不當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現了“他令堂”“你家兄”之類的漢語使用嚴重不當的情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然也會出現一些新詞,比如“另類”,這個詞出現也不過十來年。有人說某些詞是順應“民意”,如果民眾都產生了歧義,就順著它去。難道錯誤的也要隨著去嗎?雖然中國的古文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社會,可是中國的本土文化還是遙留的,不能一味地跟風,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漢語使用錯誤是最低級的錯誤,不要把“民意”“潮流”作為出錯的借口。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上下呈現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可是國人也在這樣的社會中表現出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而這種心態在文化娛樂界最為明顯。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很多人都妄想著能夠一夜成名,所以就出現了很多選秀、選美節目。有人說是發掘人才,可其中不乏不一樣的聲音,“低俗”、“惡搞”這類詞給選秀節目冠上了罵名。但是這樣的罵聲並沒有澆滅這種火勢,反而是助長了它的態勢,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台”,好不熱鬧啊!

最近幾年,王小波成了許多年輕人膜拜的對象,他們甚至號稱自己為“王小波門下走狗”。王小波的作品成了很多人收藏的對象。在網上,也出現了名為“王小波門下走狗”的論壇,數以千計的文學發燒友都是受到王小波的影響而對文學產生興趣的人。他們會在論壇上發表文章、交流心得,提倡用王小波的自由精神進行寫作。王小波的自由精神寫作符合網絡寫作的習慣,這種方式讓寫手的表達過於隨意,因此在文學性上就會大打折扣。

錢鍾書無論作為一個學者還是文人都還算是不錯的,但是稱他為文學界的“泰鬥”就有點言過其實了。在那種輕薄浮躁的文化氛圍裏,錢鍾書這樣的人是很容易領袖學林的。那個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對西方的一舉一動都是仔細鑽研的,在這個時候,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位國人,說著流利的英文、法文、德文,大家能不傻眼嗎?能不佩服嗎?這也就是錢鍾書有如此大名的原因之一。但中國不是西方的徒弟,不要總是按照西方的要求去改造。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明顯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實際上,中國文化走下坡路的過程早在鴉片戰爭時就開始了。鴉片戰爭使國人喪失了自信,所以模仿就成了當務之急。學沒錯,可是那麼著急地學,肯定學不太好,這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雖然一些人對日本沒有好印象,但日本有些地方還是可以學學的。日本也模仿西方很多東西,但本土原創的也不少。比如繪畫,人家在模仿西方畫的同時又保持了東方精神。卡拉OK就是日本人發明的。而中國原創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

大國思維

人不能忘本,尤其是作為中國人更不能忘本。我們有引以為豪的資本:中國文化經過了五千年的曆史長河,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何要將先人先哲的優秀思想束之高閣呢?

對中國文化的無知是這個浮躁社會的根源。如今有些人的無知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是到了“尋根”的時候了,趁著我們還能支撐的時候,把根留住!等到滿街都是ABC的時候,就沒救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也就隨之淹沒了。

文學精英們,不要再塗著文學的“口紅”招搖過市了,還是踏踏實實地做自己比較好。商業就是商業,文學就是文學,為什麼非要把它們掛在一起呢?老百姓都不是傻子,文學隻要和商業掛鉤,那麼,再怎麼塗脂抹粉也改不了通俗的底子,不要再愚弄老百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