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廉價勞動力國外品牌非正途1(1 / 1)

四、廉價勞動力+國外品牌非正途(1)

廉價勞動力一直是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許多外國企業正是看中了這種低成本的投入,紛紛將企業的重心放到了中國,或者是將品牌產品的生產交由華人企業來操辦。曾有許多人為此沾沾自喜,覺得中國已經與世界經濟取得了密切的聯係,認為中國的產品已經國際化。事實真是這樣嗎?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配上外國品牌就是國際化嗎?這個理解太片麵了。結果在金融危機中,在外國品牌遭受重創時,華人企業也損失慘重。

莫要縱容“血汗工廠”

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許多外國企業將公司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了勞動力價格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想借此降低成本,維持瀕臨危機的經濟發展,而擁有龐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的中國成為眾多大型公司的首選之地。在中國的東莞,有一家為微軟、戴爾和惠普等美國電腦公司生產鍵盤和其他零部件的“血汗工廠”。這裏的工人在“令人痛苦”的環境下工作。他們被“鎖”在工廠裏,每周工作7天,星期天不允許到外麵散步,如果想出去就會被扣除兩天半的工資,工作要求非常的苛刻,使身在其中的人備受煎熬。

其實,在中國,跨國公司供應商中的“血汗工廠”問題由來已久,總是不能解決。而且,比這家替微軟代工的工廠條件差的還有不少,工人的命運在其中更加的悲慘,這可以說在國內屢見不鮮。像這樣的公司,在中國有些已經存在多年,即使被迫關閉了,夠了多久仍會鑽出來,換個名字大搖大擺地開工生產。

當然了,沒有人會承認“血汗工廠”,都會認為自己是合法經營,每次遇到工商部門檢查,做些表麵工夫即可逃脫處罰。

為什麼這些“血汗工廠”存在多年卻一直解決不了?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是跨國公司、代工企業和中國本土的公司不擇手段地應用中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他們通過壓榨勞動力、節省成本來獲取自己的利潤;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聽之任之,他們為了一些經濟上的利益和工作上的政績,對這些工廠睜隻眼,閉隻眼;

三是中國的城鄉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不同於其他國家,使得中國工人的選擇少之又少,麵對生活,他們的選擇非常的少,許多時候隻能在“血汗工廠”和“血汗農村”之間進行選擇,相對於“血汗農村”來說,“血汗工廠”似乎不再那麼顯得痛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尤其是在今天經濟危機嚴重的情況下,整個市場不景氣,失業人口增多,“血汗工廠”更是為自己找到了新的存在理由:工人權益的保障成本將會加重企業負擔,使企業在風雨飄搖中更加難以維持生計,甚至會導致企業因不堪重負關門。從另一方麵來講,在城裏的工人,現在生存都成了問題,有工可打,即使是在“血汗工廠”裏多付出點勞動,比起失業來說似乎能容易讓人接受。另外,麵對經濟危機的影響,許多地方政府也放緩了對工人權益保障的執行力度,希望能夠緩解社會的壓力。

這些理由聽起來合情合理,雖說中國的企業負擔過重,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更是處境艱難,但是,這絕不是勞動力成本過高造成的,這些負擔主要來自沉重的稅收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所以,中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負擔問題,必須去尋找其真正的根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