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年初,中國發起為印度洋海嘯受災國捐款的行動,僅一月底就捐出空前的12億元人民幣。有來自某貧困山區的81名小學生獻上了81元錢,由老師跋涉幾十裏帶到縣城,郵寄給中國紅十字會;在廣東,有40多歲下崗工人揣著200元錢到省紅十字會……中國並不富有,但在需要承擔責任時沒有吝嗇,早前抵禦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不僅穩住了彙率,還援助相關國家幾千萬美元,在危難時將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氣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對貧困及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中,盡管歐美國家也給了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經濟援助,並派遣一批又一批的經濟學家去重新“設計”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但奇怪的是,得到“幫助”的國家卻變得落後了。中國的發展從不受外界左右,卻創造了國家發展史上的經濟奇跡。從這個方向看,中國的經驗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絕對是很有針對性和借鑒意義的,可它現在卻受到一些老牌殖民主義國家關於其“剝削非洲”的指責。
不過,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同樣借助自己的經驗和技巧創造出強有力的外交信譽。發達國家的“慷慨”無法解決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發展問題,發展隻能通過經濟自主、主權獨立的國家參與全球貿易來實現。其實,問題並不是因為這些國家在全球化中受到了剝削,而是它們根本沒有完全參與全球化。中國正在幫助它們融入全球化,並把這些國家看作未來的市場,而不是需要“無私幫助”的“問題國家”。
眼下,中國在非洲扮演的角色,可能會成為更多國家支持第三世界發展的一種模式:全麵更新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當地設立經濟特區;推動非洲經濟中被西方忽視的領域的發展;鼓勵中國公司在高風險的地區投資;給非洲國家信心,支持它們自己製定發展戰略而不是聽從西方的指揮。
中國——世界和平的締造者
在21世紀裏,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怎樣應對“中國崛起”成了全球熱門話題,隨之而來的“中國威脅論”或“中國機遇論”也不絕於耳。這些現象說明,當今中國的國際角色已不同於以往。21世紀的中國,在國際上隻能樹立“和平、發展、合作”這一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隻能扮演“參與、遵守、改造”的積極角色,走和平理性的中間外交路線。
對某些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崛起的最好前景是不要引發戰爭。在這個問題上,其實很多西方國家都多慮了,因為中國有能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變革性的角色,使自己成為有利於世界和平的積極力量。上麵提到的“全球中間人”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角色而已,它是指中國作為國際和地區爭端的調解者身份。如果將這一角色做個延伸,那麼中國不但是和平的維護者,更是和平的締造者,同時也是衝突預防的主要參與者。
地區和平的維護者
不管是東亞、西亞還是南亞地區,中國周邊地區發生動蕩的潛在危險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隨處皆是。因此,中國應該繼續與鄰國一起,共同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維護地區和平需要能力,更需要意願,還需要共同協調的體製安排。
現在,中國還算不上世界超級大國,盡管有一些世界性影響,可其國際利益的延伸仍然有局限性。不過,作為地區性大國,對東亞和周邊地區還是有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的,也有責任和能力維護地區和平。一方麵,維護地區和平,對中國自身的發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麵,也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成長。
目前,中國和周邊的國家都具有良好的經濟關係,與鄰國的經濟區域合作也是如魚得水。就比如與東南亞的合作,從經濟一步步發展到地區安全論壇。在上海合作組織中,安全、軍事合作已是重要內容。在這方麵,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事實上已經為東北亞安全體製建立了雛形。假如在適當時候予以轉型,並予以製度化,東北亞安全機製就有可能建立。
拋棄閉關自守,追求合作雙贏,是這個時代的箴言。20多年來,中國是國際經濟合作的受益者,也是推動者之一。
在未來,中國也應該繼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
放眼全球,“中國製造”遠銷世界,“中國利益”遍及世界。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絕非是要“揚國威”、“展實力”,而是在為世界各國需要的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盡大國責任,也在這個國際法則框架內維護自己的利益。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利益與中國利益之間的共通性與差異性。從根本上說,中國利益包括在世界利益之中,這是共贏。
大國思維
從一個局外人、旁觀者到一個參與者,這是角色的轉換。在國際事務中,角色定位非常重要,若定位不好難免自縛手腳,妨礙發展。因此,對於處於角色定位關鍵期的中國,這是擺在眼前的一個異常重要的課題。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