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曆史相比,中國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大國作風。中國媒體第一時間向全世界發出了電訊,開始連續滾動播出相關新聞。從中央政治局和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每一次開會決策的內容,到每天發布死亡人數和失蹤人數的信息、餘震的信息等等,都及時向公眾公布。一般情況下,中央電視台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是經過事前嚴密的編輯並經過黨組織審查通過後才播映的,但這次直播卻不同,屬於一種“無審查”播報的狀態,向人們展示災區的受災情況。其實,在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時,中央電視台就已經開始了專題節目的播出。不過,臨時中斷正常節目,實行滾動實況直播,還有如此全麵、及時地公開相關信息,這絕對可以說是第一次。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信息公開,才把地震和抗震救災的現場情況真實、及時地展現在全國和全世界麵前,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全球華人的同胞之情和民族團結,也迅速贏得了全球各國政府與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媒體上實時更新的抗震救災信息,震顫著人們的心弦,信息流不斷,決策與指揮不斷,物質流、資金流不斷,關心與奉獻不斷,眾誌成城。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遇到的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強度、烈度高,影響範圍廣,餘震頻次多,救災難度大。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員傷亡慘重,房屋大麵積倒塌損壞,基礎設施嚴重損毀,次生災害多發,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上述情況,隻要是能夠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幾乎全部真實地向外報道披露,加上現代傳媒的表現力,形成了全方位的巨大的信息洪流,給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以強烈的持續的衝擊,令所有人為之震驚和牽動。於是,信息流帶動物質流、資金流的現象,空前顯現。
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調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捐款捐物支援災區,港澳台同胞及海外華僑紛紛慷慨解囊,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也給予了可貴的援助與救援。此次捐贈物資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在中國乃至世界救災捐助方麵都是空前的。
抗震救災信息公開,是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次生動實踐。這次信息公開,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了充分體現,讓人民切實感受到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堅實步伐,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的堅定信念。這次信息公開,體現了知情是參與的前提,信息公開是政府與民眾互信的基礎。抗震救災信息公開,正是體現了黨和政府的行政性質宗旨和執政方式。國際社會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歐美的媒體也在關注著中國的變化,並表示“期待中國今後的表現”。
總而言之,正是政府及時發布災情信息,媒體廣泛深入地報道,把災情程度、救援壯舉等全景式地展現在公眾麵前,吸引著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把目光投向災區,關注救災的每一點進展,讓所有中國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對每一個公民的信任,從而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局麵迅速形成。
大國思維
中央電視台抗震救災直播報道,在中國新聞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以中央電視台為代表的中國主流媒體在抗震救災直播報道中贏得廣泛讚譽的同時,也掀開了中國傳媒乃至世界傳媒災難性事件報道史上新的一頁。我們相信,它必將以標誌性的經典之作,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冊。大國就該如此,大國也理應如此!
信息的及時公開與透明,是現代社會管理達到“善治”的重要標準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若幹問題意見》的發布,充分表明了信息公開問題已經在法製層麵上得到重視。信息社會已經到來,信息公開的社會正在到來!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