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的現場直播節目,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成為信息的源頭,成為凝聚人心的平台,成為傳遞各方信息的平台,對抗震救災起到了關鍵作用。
災情發生後,“抗震救災,眾誌成城”的現場直播,已成為國內外各大媒體和網絡輿論的主要信息源。5月13日,在門戶網站百度中鍵入的“搜索關鍵詞”中,“CCTV新聞頻道”位於搜索風雲榜上升最快的前8名。此外,很多國家部委和地方電視台都主動聯係,希望借助中央電視台的現場直播搭建救助平台。
“5·12”災情發生當天,CCTV新聞頻道收視份額達,排名全台第三,創2003年開播以來的曆史最高值。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從官方到民間,全國各路媒體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報紙拿出全部版麵刊登抗震救災情況,電視台24小時不間斷直播,電台晝夜不停地互動播報,各大網站紛紛開設專版,無數人在博客裏記錄地震中的所見所感所思,平素氣氛輕鬆的BBS也在號召賑災……麵對這罕見的天災,中國媒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最大限度地影響了曆史,同時也以最大的努力記錄了這段曆史。
常言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智者有多少?普通人可能就是“三人成虎”,隻有政府有力量獲取最充分的信息,滿足人們對信息的渴望,有力地遏止謠言、消除恐慌,實現“心裏有底”。
有些時候,必要的信息公開,是政府對人民的信任和尊重,是保障人民對重大事件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的具體表現。巧合的是,這次特大地震的發生時間恰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後的第12天。因此,這次直播也是以最生動的實例說明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誠信,說明信息公開極為重要的意義。
西方媒體讚中國媒體迅速、公開報道
“5·12”汶川大地震不但在國內引起關注,同時也使世界各國把關注的焦點都對準了中國和四川,就連習慣於從挑剔的視角觀察中國的西方媒體也一反常態,對中國的抗震救災大加讚譽。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西方媒體給予了大量積極正麵的報道。一直認為“中國媒體不可信”的西方媒體,比如CNN、BBC等,在這次地震災情報道中也都大量使用了中國媒體的電視畫麵和文字報道,這在以前是十分少見的。和之前報道西藏“3·14事件”、“奧運聖火傳遞”相比,西方媒體報道的態度來了個180°的大轉彎。即便還是有少數負麵報道和批評的聲音,可這些已經讓西方讀者覺得不那麼可信了。總體來說,西方民眾、媒體評論人,都是從正麵出發的,中國人民在災難麵前表現出來的勇氣讓西方世界開始重視中國。
學者鄭永年撰文說:西方媒體態度的變化,跟中國本身的危機處理方式有很大關係。這次中國政府所表現出來的開放和透明度,讓西方媒體沒有了製造新聞的空間和機會。尤其是溫家寶總理的形象,確實“感動了世界”,讓西方媒體感覺中國政府是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政府。
第一次電視實況滾動直播:信息透明的社會正在到來
曆史何其相似,1976年,河北省唐山市遭受裏氏7.8級地震襲擊,包括周邊地區在內共造成24.2萬多人死亡,16.5萬多人重傷。與今天不同的是,當時新華社隻做了簡短的報道,人們對於當時的受災情況完全不清楚。《人民日報》開始也隻是小版登載報道,關於軍民共同開展救援活動的報道則等到8月8日才出現。後來,盡管也有幾則相關的報道,可是沒有說到具體的傷亡情況。直到地震發生後3年的1979年11月,政府才公布24萬人死亡的事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