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幾十萬各族人民,化劍為鋤,重理阡陌,整飭家園,乘黨和國家一係列惠民政策的春風,再生山水田園夢,過上了擁有未來的安寧日子。但不可回避的是,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龍陵這片江河割據、眾山奔湧的土地,仍然意味著一種遠在天邊的封閉與貧困。根深蒂固的農耕意識、作為開放前沿亦作為末端的模糊區位、低水平的發展平台、滯後的信息資源和資源的低端化運作能力,以及巨大的創痛之後甘於平安為上的思想等因素的製約,使之“戴著腳鐐跳舞”,縱向比較,天翻地覆,日新月異,橫向比較,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明顯緩慢,飽受戰爭之苦的廣大老百姓,亦正在飽受著貧困的折磨!置身龍陵特別是平達鄉的一個多月,我所到之處,目力所及,心力所至,最多的景象仍然是人與土地千古不變的耳鬢廝磨。種糧、種茶、種煙、種山葵、種石斛,或者挖礦、挖玉、栽樹或伐木,產業調整和科技示範等一係列新農村建設及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舉措,也都是立足於龍陵縣的2884平方公裏的土地。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我沒有看見“高岸為穀,深穀為陵”的大崛起和大沉落,世界是平的,從高黎貢山3387米的主峰到535米的怒江最低處,不管是鞠躬盡瘁的公仆,還是因為幹旱導致無法種植而心急如焚的鄉下婦女,他們都有著泥土捏成的靈魂,都堅信這埋葬了一代代祖先的土地中,存放著他們想要的溫飽和尊嚴。那些遙遠的思想珠峰、經濟珠峰和幸福珠峰等成千上萬的狂想主義珠峰,以及通天塔,在他們這兒,隻存在於天空之上。
為此,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當鄭坰靖的形象,由一個個普通的故事和一個個平凡的細節組合而成,我終於認定:這片土地最需要什麼?需要清除彈片和播種希望的人。這兒的老百姓最需要什麼?需要像鄭坰靖這樣以不平凡的精神,舍己忘我地去做一件件別人看來是小事但老百姓看來是大事的平凡之事的一個個“公仆”。在城市裏,沒有多少人知道,從種稻穀到種烤煙,中間隔著多少座高黎貢山,從種玉米到種山葵,中間流淌著多少條怒江!當然,也不會有太多的人知道,都市裏的常識,為什麼到了鄉間就變成了傳說。更要命的是,有多少惠民利民的政策與法規,到了老百姓那兒,常常會成為盲點,老百姓不得不端著金飯碗討飯!“哀民生之多艱”,多少人想幹的是大事,想的均是北宋張橫渠所言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殊不知,僅“為生民立命”一項,便有多少平凡事、多少苦差事、多少鬧心事,需要一個個殉道般的踐行者,為之赴湯蹈火、義無反顧地去做!“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放在世界的天平上,和世界一樣重!按照慣常的“楷模”標準,一身迷彩服,一雙黃膠鞋,帆布包裏永遠帶著一本《新華字典》和一把鋼卷尺,風塵仆仆奔走於田邊地頭的鄭坰靖,他所做的一切,毫無驚天動地之處,也沒能掀起一個鄉範圍內的“大變局”和“大發展”,一點也不“可歌可泣”,一點也不足以使之成為豐碑式的人物。他無非以一種近乎瘋狂的工作態度和執行力,教老百姓種植烤煙、山葵和石斛;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與法規及一係列的農科技術和致富信息,不折不扣地送往千家萬戶;把平達鄉的外宣與內宣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可我覺得,這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卻有著大海的靈魂;這高天厚土間的一顆微塵,卻有著天空和大地的胸襟!千裏之堤,起於抔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惟其平凡,惟其不惹人注目,惟其盡心盡力,惟其赤誠,直至38年的人生曆程戛然而止,他才向我們詮釋和彰顯了一個普通基層宣傳幹部的政治本色,他才向我們提供了新時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範本,他同時也才以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像龍陵這樣飽經戰爭創痛的邊疆國家級貧困縣,固然需要順應時代潮流的大規劃、大戰略、大發展,但迫在眉睫的,誰都無法繞道走開的,則是最基本的民生與民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