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大地美容師(3)(2 / 3)

我們吃的糧、穿的衣是農民給的,農民是我們真正的衣食父母,但農民種糧、種棉卻缺吃少穿,不僅在物質上農民享受不到同等國民待遇,即使在精神上、人格上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農民工到城裏打工一年,辛苦到頭得不到應有的工資,為討工資四處奔告呼號。《半夜雞叫》中的周扒皮為讓長工多幹活,偷偷摸摸半夜學雞叫,好不辛苦,而今的周剝皮們不付工資沒商量,好像農民天生是義務工。

近年來,農民工的遭遇驚動了社會各界,驚動了黨中央、國務院,驚動了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為此作出批示,推出舉措,使農民工的處境有所改善,逐年好轉。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三農”問題依然令人困惑不解。就在這時,看到賈平凹著作《我是農民》,不禁使農家出身的我眼睛一亮,多年困惑豁然開朗,堪稱“三農”方麵對我觸動啟示最大的一本書。

在上述社會背景下,已進城多年的賈平凹以《我是農民》為書名,無疑是為八億農民鼓與呼!在書中他回顧了自己在農村19年的生產生活經曆,不僅大膽展示自己在農村勞動生活的真情實況,而且起到了為農民執言正名的作用,賈平凹用自己的成長事實和創作實績,充分證明農民是好樣的。

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裏是大有可為的。賈平凹中學畢業後,回鄉務農,從一個弱不禁風的書生鍛煉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優秀青年。尤其是他到水庫上做了宣傳員以後,充分發揮自己能寫善畫的天賦,將水庫的宣傳簡報編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對激發大家的勞動熱情,早日修好水庫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他日後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甚至文學書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如今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也步入了城市化的進程之中,不少農村青年進城打工,正在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鬥著,有少數佼佼者改變了命運,但大多數仍在為生存和溫飽而拚搏著,就像文章開頭所寫經曆著不公的待遇。而農村幾乎成了空巢,剩下“六一三八”部隊(對留守兒童和婦女的形象稱呼),或者就像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上所寫,老人去世,連抬棺材的人都叫不齊,真是令人悲哀的事兒。

去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出現了民工返鄉的小高潮,國家根據這一情況出台了相應的政策,鼓勵返鄉的農民工在家鄉創業。同時也鼓勵和下派大學生到農村當村官,加強和充實農村基層組織的新生力量,用先進的思想理念帶領農民科學致富奔小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農民的文化知識學習和精神生活享受,在廣電村村通的同時,還推出農家書屋工程建設的重大舉措,即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在全國建設20萬個農家書屋,最終覆蓋每個行政村,即村村都有農家書屋。就說我們陝西農家書屋建設吧,每個農家書屋配送的1561種、1575冊圖書,58種、100盤音像製品,30種報刊雜誌,基本解決了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豐富多彩的書報刊和音像製品不僅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助有利於科學種植養殖,使農民群眾早日發家致富,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此外,陝西還依托農家書屋這個平台,組織開展了“百名專家講座”等係列活動,直接服務於農村和農民朋友。實踐已經證明,農家書屋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文明程度,有利於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家書屋已經是農民朋友讀書求知的新天地,發家致富的加油站,走向全麵現代化的通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