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鄉
全國唯一的以紅軍命名的鄉鎮就是旬陽的紅軍鄉,當我們一行冒著炎炎烈日抵達紅軍鄉時,受到衣著新潮的女書記的熱烈歡迎。據她講,1935年,徐海東、程子華率74師進入陝南,在這裏發動群眾,組織遊擊隊,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播下革命的種子。我的已故去老嶽父就是這個時期在商州參加紅軍的。
女書記帶我們上山瞻仰紅軍烈士紀念碑,沿路兩邊豎立著碑林,鐫刻著紅軍歌謠和標語,比如:沒飯吃的窮人快來趕上紅軍!紅軍是窮人當兵的隊伍!紅軍主張是保護學校郵政商店。當年的特務偵察班先期在這裏活動,在從事革命活動的同時,為老百姓做好事,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懂得醫術,用草藥為當地老百姓治愈了許多疾病,被百姓稱為“神醫”和“醫官”。
不久,我們來到九龍溝紅軍墓地祭拜,兩邊山坡上掛滿了紅布,蔚為壯觀。這裏長眠著紅軍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據講,1935年滿山紅遍的晚秋,為掩護紅軍主力師轉移,特務班14人與敵人400人激戰,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不幸壯烈犧牲,長眠於此。當地群眾為兩烈士合修墳墓一處,建廟二處,塑像五處,頌揚紅軍功德,當地群眾尊稱烈士為“紅軍老祖”。
據說當時當地團練曾蓄謀把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合葬墓毀掉,可每次無功而返,而且團練有的腿痛,有的受傷,當地百姓便以為是這二位“紅軍老祖”顯靈,愈加崇拜,一傳十,十傳百,“紅軍老祖”的聲名就傳揚出去,先後有鄂、川、豫等16個省市的人們遠道而來,祈求“紅軍老祖”治病消災,賜福平安。冥冥之中的紅軍老祖仍在庇佑著老百姓,難怪這兒的百姓家的門窗貼滿了紅對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太極城
俯瞰旬陽縣城,猶似金線吊葫蘆,又像兩條魚反向遊動,組成了陰陽太極圖,被吳建華先生發現後,名動海內外,旬陽縣城因此被稱為太極城。聯想到桂林陽朔和臨潼華清池的大型山水歌舞《印象劉三姐》和《長恨歌》,我想在太極城策劃一台大型山水歌舞當是更壯觀的吧。
距城不遠是靈崖寺森林公園,沿路除自然風景外,還有革命烈士墓、孟達墓人文景觀。靈崖寺坐落在山頂上,寺廟不大,對聯有味,如大殿門聯: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不善之人。還講一點原則性,不像所謂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樣隨意和無度。
城內的民俗博物館是民間開辦的,館主姓項,不僅使人聯想起“劉項原來不讀書”的古詩,沒料想項氏後人卻愛文化,館內藏品豐富,以文革為主,相當於一個小型文革博物館,這使我們想起巴金先生,他曾倡建的文革博物館至今仍未變成現實,不妨在這裏回味那個瘋狂的時代。應館主請求揮毫留言:藏富於民,功莫大焉。
毗鄰民俗博物館的是旬陽縣新華書店,“讓書香飄滿城鄉,用知識造福旬陽”的紅對聯熱情地把遊人引進這未安排的書香之地,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張貼在店堂內,各種圖書在等待著人們選購。旬陽縣新華書店除做好教材發行和一般圖書發行外,還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事業,給學校農村捐款捐物,是去年省級“創佳評差”最佳單位。
縣博物館坐落在半山上,是文廟所在地,正如蒼柏上的淩霄花開得燦爛,古老的文廟裏展出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是旬陽曆史的碎片和見證。館員正在對文物進行研究,發現我們後,不恥下問,向龍文化研究專家龐進請教印文,其精神可嘉。
猶如陰陽雙魚組成了和諧的太極城,自然美、人文美組成了生態的和諧的旬陽美。旅行從火車上開始。
一覺醒來,我們乘坐的火車已行駛在中原大地上,放眼望去,平原廣闊,視野遼遠,心情為之爽朗。隨著火車南行,黃土地漸變為黑土地,再漸變為紅土地。房子也越來越漂亮,到處是小洋樓。我對同行的親友說:要是按古代的行政建製講,我們陝西是秦國,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湖南當屬楚國,可以說是出國了。如果在歐州旅行,也從一個國家進入另一個國家了。大家無不為幅員遼闊的祖國感到自豪和驕傲。
在火車上吃午餐時,喝了點小酒,一敬我們臨時選出的團長——妻和保華,一敬此行的策劃人——妻和王平,還有女兒,是他們促成了此行。除了飲食休息和打撲克外,在火車上更多的是聊天,在聊天中得知朋友之子在廣州保險公司幹得不錯,僅三個月已完成實習,從基層調入公司機關工作;從聊天中也了解到朋友之弟已在珠海奮鬥了38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