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三赴大荔“三下鄉”(3)(1 / 3)

翌日早上8點半,在張記羊肉泡饃館吃過水盆羊肉,路過縣城廣場購買月餅、熟肉等食品後,驅車去老家義井村采訪,在村東口停下,下到水利之父李儀祉修建的引洛工程總樞紐五洞口拍攝老洞口、平之洞、漢代龍首渠遺址、引黃渠等景點;然後爬上西坡,攀登半塬上的雷神洞拍照,深感李儀祉是現代雷神,應為其修祠建廟以示紀念。回到家與父親見過,去對門看望老壽星四婆,80餘歲的她老人家在剝棉花,堪稱生命在於運動的模範。去伯父家看望,拍攝古匾和影——為官的三代先祖畫像。然後馬不停蹄地去看望舅父,拍照已作捶布石的戒碑和長滿果樹和花草的後院。就近到五隊學叔家拍攝名為“花間倦讀”的古畫和古對聯。複回家為老宅留影。別過父親,繼續北上。

下午1點左右到段家鄉政府所在地,在唯一一家經營的食堂吃豆腐泡和扯麵,飯後西進,繼續文化苦旅,沿著坎坷不平的“水泥路”和“搓板路”,尋找大荔猿人遺址,幾經曲折,幾經打問,終於找到大荔猿人遺址所在地解放村,來到這一被人遺忘的全國重點保護遺址上僅有的碑子前,摘錄碑文,尋找遺跡,竟發現一塊遺骨,疑似化石。

返回途中經魏長城拍攝,抄錄碑文。到跟前的古圍城中的東郭原初中校園內,目睹顛倒的龜座,斷裂的碑身,橫陳的碑頭,不禁為文物的廢棄而歎惜。複到魏長城遺址前徘徊,有幸撿到一枚鏽跡斑斑的古銅錢,堪稱珍貴的紀念品。

經馮村、墊橋等鄉鎮回到縣城,時已夕陽西下,安頓劉經理一家住到西街的同州賓館,陪去東街夜市吃棗漠糊等小吃,然後回家與母親弟妹及其子女話家常,打電話給石立民等人落實明天去八魚清代李氏家族墓群拍攝諸事宜。

10月5日早上8點多,與母親、弟弟邀劉經理一家共進早餐後,去縣城北門外拍攝文殊塔,大荔是古同州府所在地,城為龜狀,塔是龜尾,今堪稱大荔的標誌性建築物。然後在十字廣場停下拍攝縣法院和新華書店等標誌性建築,再去東街拍攝天主教堂,最後到文化館內拍攝古碑。

與父母辭別後,離開縣城,尋找李氏家族古墓。幾年前來過一次的我還是帶大家走了回頭路,幾經不恥下問才找到八魚鄉境內的清李氏家族古墓群,經與縣文化局同學通話、說明和登記後才進到墓內拍攝石雕,我的膠卷已用完,隻能目攝而已,由劉經理的女兒和女婿拍攝5座石室墓內精美的石雕。

我與管理員聊天,才知他是堂嫂的外甥,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當了守墓人,幾年來爭取撥款,蓋了房子,將古墓保護起來,使人們能看到完整的石雕和磚雕藝術。將母親為我帶的蘋果分給管理員,以示謝意和敬意。正是這些清苦、艱苦和辛苦集於一身的文化守護人的默默守衛,才使上述曆史文化遺跡得以保存至今,也才使我們得以考察遊覽並有以上遊記。

三顧故鄉選書記

記得初秋的一日,接到舉報去故鄉大荔某書店查處違規銷售教材,在車上忽接到大荔縣文化局副局長石立民同學電話,剛說了一兩句就沒電了,以為是走漏了風聲,老同學說去大荔查處的事,為了避嫌便沒再聯係。過了沒幾日又接到石立民的電話,對方沒提一句去大荔查處的事,倒是說了一件令人興奮而好奇的事,那就是在縣文化館內收藏了兩庫房的古書,希望我帶出版發行界的朋友去鑒別和開發。

9月3日上午9點,我陪北京三味書屋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鳳祿去大荔看古書,11點多到大荔縣城,與石立民和胡普選兩位同學見過麵後,在附近的一家羊肉泡饃館邊吃水盆羊肉邊聊古書收集整理的情況。飯後先到樓上的庫房去看,出乎意料的豐富,多為明清線裝本,也有部分民國及近代的圖書,這是整理出來的一半圖書。另一半未整理出來的在樓下的一個庫房,除一部分線裝書,還有近代出版的平裝書,如《普及百科全書》《萬有文庫》等,真有進入阿裏巴巴寶庫之感。我們希望工作人員盡快整理出來並拉出書目,然後與出版社及投資人、發行者商談合作出版事宜,為故鄉的文化建設做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