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三赴大荔“三下鄉”(1)(3 / 3)

這裏的農家樂飯菜就地取材,十分新鮮,豆角、辣椒等各種蔬菜是從房前屋後的菜地裏摘的,雞鴨是從雞圈池塘裏捉出現殺的,魚蝦是從仙娥湖裏剛打撈上來的,即使醃製的酸菜似乎也比別的地方口感好,酸菜炒粉條就特別爽口開胃。最有特色的是在農家旁的苞穀地裏扳幾個快熟的嫩苞穀棒,在灶火坑裏烤熟分外的好吃。最後再品嚐幾個剛從院裏樹上摘的又紅又軟的蛋柿,從嘴裏一直甜到心裏,不是蜜糖勝似蜜糖,因為比蜜糖更鮮美。

返回時我們棄車而行,沿路的樹葉紅了,柿樹上的柿子紅了,路邊的辣椒也紅了,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了。農家樂了農家人,也樂了城裏人,城裏人在農家樂返璞歸真了,在這裏吃到了對胃口的新鮮的菜蔬和粗茶淡飯,找到了久違的童年的樂趣,找到了城鄉人的平衡,找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我這農家子找到了安神靜心的歸宿。

2008.10.2

商州三日遊記

4月4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果不其然,在西安城裏出發時還是多雲轉陰天氣,待上了白鹿原上,天開始下雨,先零星小雨繼而轉為小雨,雨刷不停地左右刷洗玻璃了。盡管視線受點影響,但原上的桃紅柳綠和青青的麥田黃黃的油菜顯得更朦朧而富有詩意了。

今去商州,本應走西藍高速,但因跟著送人的熟人車卻不得不曲線救國,在白鹿原上縱橫馳騁,路經白鹿原上的前衛鎮和安村鄉,祭祖的人和車逶迤不絕,以至於堵,幸虧交警維護秩序,不至於太耽誤,但畢竟繞路且不好走,到藍田已中午了。

上藍小高速,經牧護關、黑龍口、小商塬,一點左右到商州與洛南交界處的洪門河表姐家小憩,帶了油和食品,看望身體欠佳的表姐和表姐夫,兩個人都患有高血壓或心髒病,即使如此,依舊忙於農活,農閑季節,表姐夫還出外打工掙些外快,以補貼家用或供兒子上大學。大女兒和女婿身體不好,自顧不暇;小女兒在商州市打工,忙於營生,這兩天表姐夫又和村民去十裏外的村子給人箍墓去了,就表姐一個人在家。

抵達目的地商州區已下午兩點多鍾。稍息後到西街吃小吃,商州的小吃很有特色,有些是獨有的,比如豆芡,像豆漿但比豆漿稠,裏邊有壓扁了的豆芡,不僅可口,也非常有營養。尤其作為晚餐,還有減肥的功能。因此幾乎每次到商州都要品嚐豆芡。

晚飯後看表姐女兒小燕的房子,已裝修一新,小燕在商州城裏打工,買了房子,可以安居立業了。剛回到小姨子家不久,聞訊的表哥表姐趕來了,寒暄之後拉家常,得知其子文華和孫女今年要考職稱和考大學,感歎人生就是不停的應考。

4月5日

早上沿名人街散步,看到街邊的韓愈、柳宗元、杜牧、溫庭筠等文化名人塑像已被程度不同地汙損,有的已麵目全非,不禁令人感慨。別說古代名人,就是當今名人,也難逃被汙損的遭遇,就說商州籍作家賈平凹,因為真實寫了饃裏有虱子諸如商州的落後愚昧之處而至今被有的父老鄉親耿耿於懷,甚至人雲亦雲說賈平凹的壞話。聯想到普希金、巴爾紮克等名人在其國度備享尊榮,而我們的名人屢遭損害,就不免想起一句名言:一個不愛惜精英的民族是可悲的。

到小吃一條街附近,猛然聽到人喊我的名字,扭頭一看,原來是李高信先生,他是魯迅研究專家和書評家,原在商洛市創研室工作,後調到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我們都在出版係統工作,也有寫作的同好。他鄉遇同仁,自然令人驚喜,寒暄之後,得知他此行專為祭祖,下午就要趕回西安,參加某書畫家的活動,真是來去匆匆,剛剛相見,又得依依惜別。

走進小吃一條街,琳琅滿目,香味撲鼻,不覺涎水湧動。有稀稠糊湯、糊湯麵、素葷包子、蒸煎餃子、豆漿豆芡、煎餅油餅、涼皮熱皮、熱豆腐、炒涼粉等等,我們選擇了稀糊湯、素包子、蒸餃、熱豆腐,路上又品嚐麻糖(像麻花但比麻花長而軟),到烈士陵園祭獻之後還吃了黑米麵皮。直吃了個肚兒圓,過了把商州小吃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