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中國人做生意,講究先建立交情。你我不是陌生人嗎?那就先一起喝酒、唱歌,建立交情,成為熟人,彼此認可人品、價值觀,甚至家庭出身,那就可以一起合作了。在剛改革開發的時候尤其如此,東南沿海地區則比內地的情況要好一些。可以說,離傳統的小農經濟和熟人社會越近的時代或地區,這種做法越盛行。
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一個人能建立多少熟人關係?能維護多少熟人關係?現在很多企業家疲於應酬,甚至都沒時間花在企業內部管理和戰略規劃上,就是因為需要維護的關係太多了。甚至對很多中小民營企業來說,企業能做多大,取決於企業主能維持多大的社會關係。
把規模做大的民營企業,都是能夠擺脫這種依賴熟人關係和身份地位來達成合作,從而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企業。現代企業製度是以契約為核心的委托代理機製,不依賴於個人或者個人的關係網絡,不會像當年山西票號一樣,東家想辭掉掌櫃,掌櫃就要求手下所有人一起辭職,這企業就辦不下去了。
為了實現陌生人之間的合作,契約精神應當體現在現代社會交往的各個層麵,無論是國家、社會、企業,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這就是知情同意的力量,自由的個體之間,在掌握了充分信息,不故意欺瞞,不被外力脅迫的情況下,自願簽訂的契約,就是一份需要每個簽署人遵守的神聖約定。這份約定是平等的,不能因為身份地位,或者親疏遠近的不同而在執行中打折扣。而國家的責任,不是在個體之間尋找需要保護的弱者或者親者,而是保證契約能夠得到執行和遵守。
華沙中國角
2013年11月19日,華沙,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會場設在華沙國家體育場,體育場造型如皇冠,夜晚點綴燈光,似通透的大蛋糕。華沙市中心的公共交通工具方便,來往酒店會場之間可以搭乘輕鐵,或騎車。天氣陰雨,車過維斯瓦河上,隻見河麵一層黑乎乎的油汙,汙染程度不亞於中國內地的河流啊。遠處,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噴吐濃煙。曆史上集中精力發展重工業的波蘭,環境問題是比較嚴重的。
2009年第一次參加哥本哈根會議,邊會期間,中國企業家四處晃蕩。看到各國在邊會場地設館,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不斷發出聲音,讓世界對本國環保事業和成績增進了解。其中,尤其以歐盟館和美國館人氣最旺。這次華沙大會,中國館的人氣不亞於歐盟和美國館。
中國在全球氣候大會上辦“中國角”,這是第三屆。前兩屆分別由央企中石油、中節能承辦,第三屆“中國角”由萬科承辦並組織其中兩場論壇。自2008年同聯合國環保署建立合作關係,萬科的環保行動先於業務活躍國際舞台。
進入中國角,公共空間設有沙發和自助咖啡機,硬紙板製作的概念椅子體現環保訴求;展廳門口設計為一張笑臉,“smiling door”;會場入口則寥寥幾筆水墨,勾勒出徽派門樓的輪廓。沒有萬科標誌,沒有萬科標準色,卻體現出萬科特有的審美風格。
最體現萬科風格的是迎麵一排五彩水泥預製的立體字:“中國角WARSAW”;英文標簽上說明:“中國的水泥使用量高達全球的2/3,作為建築最主要的材料,水泥因其平凡,常常被我們忽略了。或許我們應該增加與它的對話,要知道,建築能耗占到了中國全社會的1/3。”毫無疑問,這是萬科建研中心的作品。
“企業日”上,我做主題發言“搞環保比登珠峰要難得多”,因為登珠峰是個人愛好,是個人和個人的較量,但做環保僅僅一個人是不夠的,必須是政府、企業和社會一起做。開始海外遊學後,我就放棄了第三次登頂珠峰的想法,因為登知識的珠峰比登物理的珠峰要難得多——是登更難的呢,還是登比較容易的?這就像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係。資源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必須進行選擇。選擇之一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