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公益事業,對於中國社會,壹基金是一個值得珍惜的新事物,簡單的公益理念、全新的募捐形式,和李連傑個人形象結合在一起,如果做好了,對中國公益事業和公益組織的發展是一個裏程碑。壹基金具備成為中國第一個民間公募公益基金的底子。幾位企業家都熱心幫助這項事業,既然找到了我,我義不容辭。
怎麼來做壹基金?初步聊聊,我心中有了雛形:延續既有的募捐機製和形象,發揮柳傳誌、馬蔚華、牛根生、馮侖、馬雲、馬化騰這幾位知名企業家的能量,成立理事會,把SEE的治理機製和議事規則移植過來。至於管理日常事務的秘書長,心中也有了大概人選:已經辭去SEE秘書長職務、準備回到書桌上進行中國宗教研究的楊鵬。大家也覺得他是適合的人選。
時間進入2010年,李連傑、馮侖、楊鵬和我開始運作注冊事宜。我們組成了一個臨時團隊,相當於籌備組。第一步,我們找到了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王司長熱心中國民間公益事業,三年前曾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論壇“30年30名社會人物”,和大家都比較熟悉。
通過王司長牽線,2月25日,我們拜會了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孫偉林局長,表達注冊公募基金會的意願。孫局長表態很支持我們的嚐試,事情開了一個好頭,大家都覺得出乎意料的順利。
但是,從大環境看,畢竟法律法規在這方麵沒有明確規定,政府管理沒有放開,從民政部這個層麵走,落實到具體環節,還是困難重重。經過半年時間反反複複,事情沒有進展。
考慮到上海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政策上可能更加靈活,我們又轉而嚐試與上海民政局接觸。經過一段時間努力,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和上海民政局正式接觸。
最初我們有一個共識,新注冊的公募基金會保留“壹基金”品牌和人馬,但與原有業務截斷。一旦注冊下來,新基金會將接管舊基金賬上的善款,舊的壹基金逐漸關閉。[69]
壹基金原來與紅十字會簽訂了三年的合作協議,在2010年2月5日就已到期,但新基金會的注冊還沒有眉目,事情陷入困局。這一年9月12日,在央視《麵對麵》節目中,李連傑接受柴靜采訪,他透露,壹基金麵臨許多問題,甚至有可能中斷。采訪播出後,各方麵都感到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沒想到,李連傑這番話,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深圳民政局局長劉潤華。
10月的一天,劉潤華致電王振耀,請王司長轉告李連傑:“如果他到深圳來,我願意提供一切方便。”民政部走不通,上海走不通,深圳能走得通嗎?李連傑半信半疑,他把這個信息告訴楊鵬。楊鵬找我商量,我自己此前與深圳民政局也沒有什麼接觸,不過何妨見見呢?
就這樣,楊鵬與劉潤華約在深圳碰頭。當天向我報告情況:有戲!
“哦?怎麼可能呢?政策上有支持嗎?”
楊鵬回答:“民政部曾經與深圳市政府簽署過一份合作協議,授權深圳民政局登記注冊公益基金會,作為特區的特殊政策。見麵時,劉局長一上來就說,‘楊鵬,壹基金的事,沒有細節,隻有大局。壹基金落戶深圳,這是大局,一切細節要讓路!’”
“太好了!”聽到政府官員有這樣的表態,我十分振奮,“劉局長還說了什麼?”
楊鵬:“沒有其他的了,後來基本沒談太多關於注冊的事。”
“哦。”信息量不足,我有些失落,“怎麼回事?”
楊鵬:“飯桌上,劉局基本一直都在談關於王石的話題。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擔任李灝書記的秘書,通過間接接觸,覺得王石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家,為了社會公益、為了一些正確的事,願意承擔風險和責任。”
哦,原來是故人!聽楊鵬描述的劉潤華局長,依稀看到李灝書記那種銳意改革的精神!
一個月後,我和楊鵬一同拜訪劉潤華局長。劉局長向我介紹,多年來,深圳在社會組織管理登記方麵一直積極改革,從2006年開始,陸續放開了行業協會、商會、工商經濟類、社會福利類和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的登記,為此曾榮獲第五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我們絕對不是心血來潮,這麼多年是有理念、有方向、有步驟,一步一步走下來的。請王總相信,我們一定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