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六十 去蠻夷(1 / 2)

一求月票就有人來砸場罵人,我心理承受力比較差,不過還是求一求吧。

————————

李彥直在升龍雖然不擾民,可唐舉進城之後卻馬上就先占據了糧倉,又到城西小飛龍崗上安了營——那裏是升龍附近的一處要緊地勢所在。安營之後,又將升龍儲備糧倉中的大批糧食搬運過去,且與莫氏約定,每月給小飛龍崗的明軍軍營輸送糧餉若幹,犒軍歌舞團若幹,一開始隻是權宜之計,後來竟成定製。

唐舉奉了李彥直的命令,約束兵將不得隨意出營,又定期安排遊騎兵巡邏升龍近畿,附近盜賊因此泯跡,民生因此而安。

安南的有識之士見大明來了兵馬,占了險要,取了糧食,雖然暫時沒有擾民,卻也有些擔心,因為這樣一來,大明軍隊是否離開,主動權就不在他們手裏了。

數日之中,升龍逐步安定,各地方暫時也沒發生暴亂,可就在這時,南北忽又傳來戰報,卻是北部大將阮信對升龍發出的招安命令拒不服從,反而擁軍南下要“勤王保駕”,並公開罵莫家矮化安南、“賣國求榮”。

而南邊卻傳來加急求援戰報,原來黎家聽說升龍易主,竟從清華發兵來攻。李彥直進入之前,安南本來已經分裂為兩部分:北為升龍莫氏,南為清華黎氏,莫氏強大,幾乎已經統一了安南故有的疆土,黎氏微弱,隻是蜷曲在清華負隅頑抗而已。但近年來莫氏屢生內亂,黎氏卻靠著和飛龍的貿易溝通而財貨漸廣,並買到了若幹火器武裝軍隊,因此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逐漸扭轉過來。

最近安南南部邊關的官兵因升龍易主而士氣低落,黎氏趁機突襲,重創了莫氏在南部的守軍,莫氏守軍損失慘重,眼見是難以支持了,趕緊向莫正中求援。

莫正中收到兩方麵的急報後與莫文明商量,說:“如今南北都有事,但我以為北邊的事情比南邊急。而升龍的國中之患又比北邊更急。黎氏再凶狠,阮信再愚魯,也不如李哲陰險狡詐來得可怕!如今姓李的雖然沒來動我們,但明軍這麼多人,長槍大炮的放在這裏,又在城外擴建軍營,看這勢態是不準備走了。阮信雖然與我們不和,但他手頭那支大軍是我安南最強的兵力了,若是覆滅,我們安南三年五載之內對大明就全無還手之力了!不如先安撫住他,保住了這支力量,待安南一統,之後慢慢奪他權力,把那支兵力搞到手以後,再慢慢爭取自主自立,你以為如何?”

莫文明以為正該如此,便跟莫正中去求見李彥直,請大明的軍隊南下增援,解決黎氏這個“外患”,李彥直眼角掃了他一眼問:“那北邊阮信怎麼辦?”

“下官已經想好了。”莫文明說:“阮信是阮敬的堂弟,他如今起事,擔心的是我們清算他。眼下安南大勢已定,不宜再起刀兵,為生民計,不如且安撫他,給他丹書鐵券讓他放心,我莫氏也願意與他阮氏共守安南,如此則生民無塗炭之罪,安南也免卻一場大禍。”

他說到“莫氏願與阮氏共守安南”時極為動情,那意思就是說我們莫氏為了安南的黎明百姓,願意自己吃虧,和阮家平分天下。

李彥直卻冷笑起來,道:“什麼丹書鐵券!這是你們發得的?我奉朝廷命令,吊民伐罪,巡撫安南,阮信小小一個地方豪強,也敢抗拒?就衝這個我就容不得他!不用說了,你這就下命給他,限他三日之內解甲,十日之內到升龍來請罪,那樣我還可奏請朝廷,放他一條生路,否則的話,就等著陣前受死吧!”

莫正中莫文明沒想到這幾日對安南大小政務都未加幹涉的李彥直,在這件事情上會這麼強硬,眉頭都皺了起來,可他們手頭並無兵權,該怎麼做根本就沒話語權,莫文明道:“可是黎氏那邊……”

“那邊我也會下令給他,”李彥直道:“黎氏最好是乖乖聽話,撤回清華去,若敢犯我虎威,我也會叫他知道代價!”揮手送客,道:“就這樣吧,你們盡管安心辦理政務,怎麼對付阮家和黎家,我自有主張。”竟不容他二人對此事再置一語!

第二日,升龍方麵便在李彥直的授意下譴責阮信起兵害民,又以極強硬的態度嗬斥黎氏,要他趕緊退到清華去,等待升龍這邊的處分!

哪個地方的老百姓都一樣,喜歡政府對外采取強硬態度,升龍地區的士民對黎氏感情已淡,聽說他們來犯邊都極為憤怒,見升龍政府態度堅決卻又多了幾分好感。

阮信氣得哇哇大叫,他反口責罵莫家兄弟引狼入室,但他這麼一個莽夫,打輿論戰如何是李彥直的對手?

這段時間李彥直極力約束兵將不得外出,除了幫忙維持治安之外,盡量使老百姓和士林感覺不到大明軍隊的存在,對各種和士林最貼身的民生事務他又全不插手,任莫氏折騰去,做了好事有他一份背後支持的功勞,出了問題則由莫氏去背黑鍋。他本人卻巡回於升龍城內各處學校講學,或到城郊宴請鄉村父老,極盡親民之能事。蔣逸凡在旁組織安南有名的詩人士子,把這些事跡都寫成詩文,傳播了開去,使李彥直到達升龍雖隻短短半月,但其文名已是深入人心,士階級也好,老百姓也罷,都把他看作一代儒宗,都道大明是來了一個大宗師,卻多忘了這位“宗師”背後還有一支強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