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一,求推薦票。不知能否衝上前三十……
努力吧!
up!
——————
大明立國之初,方國珍餘部流竄海上,勾引日本之武士、浪人,騷擾東南,史稱“倭寇”——倭寇之名,由此而來。為防範倭寇,太祖皇帝於洪武二十年,命名將周德興經略東南,周德興根據福建地區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這便是東南沿海的衛所海防製度的肇端。
明初全國養兵二百萬,分布在東南沿海衛所的人數就達四十五萬,尤其是福建海疆,衛所、巡檢司、烽堠、把截所、巡哨、望口……各種軍事設施星羅棋布,步步設防,把大明東南海防打造得有如********!
可惜隨著政治的腐化,到了嘉靖年間,沿海衛所的海防功用也漸漸變得雖存實亡。漢倭海盜上岸行劫,走私船隻入海通番,衛所官兵多不能製,出海的商家若是事先打點,衛所的官兵甚至還會出兵出船為之護航,朱元璋若是地下有知,隻怕要氣得從棺材裏爬出來。
永寧衛是福建五大名衛之一,東濱大海,界祥芝、浯嶼,連深滬、福全,為泉州之襟裾,下轄福全、崇武、中左(今廈門)、金門、高浦五個守禦千戶所及惠安蜂尾、晉江祥芝、同安塔頭、金門烈嶼等十四個巡檢司。按編製,每所藉民一千一百二十名,配備十隻備倭船,每船有旗軍一百名。
李良欽是泉州府同安人,俞大猷是泉州府晉江人,由於他們的關係,止戈館所聘用的武師大半出身於泉州,因為這個緣故,李家與泉州文武兩脈的關係便非同一般,同利的貨物一入泉州府,黑白兩道,文武兩途都有人照應,加上歸永寧衛管轄的浯嶼近年已經發展成為福建的走私中心,所以同利的貨物都是從這裏出口,每年也都有給永寧衛各級長官奉上不菲的買路錢,官、私之間關係融洽,合作多年未曾出事。
至於鎮海衛,原也與永寧衛一般是福建五衛之一,地處永寧衛之南,下轄六鼇、銅山、詔安三個千戶所,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同利的貨物一般不從鎮海衛的轄地入海,不過同利在閩南的月港有一個很大的倉庫,月港屬於漳州,從月港入海到浯嶼,其中有一片海域卻很難分清楚是鎮海衛的轄境,還是永寧衛的轄境。一年前一以室年紀最小的弟子陳羽霆到月港實習,曾給李彥直打過一個報告,建議給鎮海衛也奉上一份孝敬,李彥直對這個建議在兩可之間,李介卻認為沒有必要,因此便否決了。
想到這裏,李彥直若有所悟,道:“是了!這些年走私商入海,多從永寧衛轄境下船,向來也隻給永寧衛的官兵孝敬,相對而言鎮海衛就窮多了,鎮海衛的這幫兵匪多半是眼紅了永寧衛的油水,所以才橫生枝節,其實還是為了敲詐!”
“我和羽霆,一開始也是如此想。”吳平道:“於是羽霆趕緊準備了一份厚禮,送往鎮海衛,這禮對方倒是老大不客氣地收了,可收了禮物之後卻說人不在他們那裏。又說最近海上出了一幫倭寇,常打著鎮海衛的旗號四處行劫,其實與他們無關。鎮海衛我沒進去,但聽羽霆的轉述,那指揮使聽說羽霆的來意後沒半點意外,他們撇得越清,羽霆反而越疑——若不是他們早知道此事,怎麼會把話說得那麼圓滿?隻是這事我們沒證據,他也隻好先退出來。之後我們商量著,覺得此事委實麻煩,又怕其他人說不清楚,便由我趕來報信,羽霆留在月港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