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玉洤譯述甚多。除上述譯本外,1947年他將所著Theprincipalnervouspathways(《主要的神經通路》)譯成中文,由上海華東醫務生活社出版(1952年再版)。1951年他將Podkopaeu原著,德譯的《製約反射研究法》(DieMethodikderEfforschungenderbedingtenReflex)翻譯出版。1954年將於1951年增訂的Atlasofcrosssectionanatomyofthebrain(《腦脊髓切片圖譜》)譯成中文,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58年他將947年所著的Neurologicalfoundationsofanimalbehavior譯為中文,以《神經係統的演化曆程》的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60年他將匈牙利吉司森塔爾泰所著的《人體解剖圖譜》(布達佩斯匈牙利科學院出版)譯成中文。他主譯的1957年原著的Humanneuroanatomy(《人類神經解剖學》)於1963年出版。
由於過度疲勞,他曾多次患病。1951年夏,他患了急性肝昏迷,住人協和醫院內科病房。整整一個星期他完全在昏迷中度過,生命垂危,當時有經驗的老教授對他的病能否好轉已不抱多大希望,但他終於戰勝疾病,活了下來。當時張孝騫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奇跡。1954年2月他患了急性膽囊炎和膽石症,在北京醫學院人民醫院行膽囊切除。他患糖尿病多年,為了控製疾病,他常年每日堅持自己注射胰島素,一日三次,並控製飲食。為了恢複健康,以便精力充沛地進行工作,他與疾病作了長期不懈的鬥爭。
1963年他患了急性心肌梗死,住入北醫人民醫院。出院後在家休養期間,他仍堅持在家指導研究生做論文。當年10月,他又突患腦動脈栓塞,右側偏癱,住入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病房。他雖然右側肢體不能動,但每天還用左手拉綁在床後邊的帶子練習坐起。他希望早日痊愈,恢複工作。他右手不能執筆,便使用左手躺在床上練習寫字。他不但寫中文,還練習寫英文。經過一段治療,於1964年2月出院。在家休養期間,他每天在室內堅持鍛煉,持手杖學走路。這樣鍛煉了兩個多月,病情大有好轉。誰知於1964年4月27日下午6時許,他剛吃過晚飯,從小凳上立起,咳痰未出,突然發生心髒冠狀動脈栓塞,跌倒在地,在一分鍾內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經搶救無效,不幸與世長辭,終年64歲。
他是中國解剖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的理事和第二、三、四、五屆理事會的常務理事,還是第三屆理事會的理事長。
臧玉洤出身貧寒,生活樸素,為人耿直忠厚,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在學生時代他刻苦攻讀,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力爭完善。他一生共撰寫59篇論文,包括未發表的《耳針療法的神經機製》。寫作時總是反複推敲,自己執筆,自繪圖表,一絲不苟。他熱愛祖國,人品清高,他寧可貧困也不願為敵偽效力。
心理學方麵的研究
臧玉洤早年從事心理學的研究。當時在中國心理學還處於萌芽時期。他在1925年翻譯出版了《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又在1927年翻譯出版了《痛、饑、懼、怒時的身體變化》一書,介紹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動態。1937年他在JournalofComparativePsychology(《比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Mazelearninginratshemidecorticatedininfancy”(“初生後失掉大腦皮質半量的白鼠成長後迷陣學習的能力”)一文。他用6種方式剝除初生白鼠皮質的半量,成長後再試驗它們的學習能力。此文初次係統地證明幼時遭受巨創的後果遠較長大受創為輕。他介紹了當時先進的心理研究的方法,為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做了一些開拓性的工作。
關於視覺的研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