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寶麟,醫學昆蟲學家。近50年來堅持不懈地係統地研究了中國蚊蟲的分類區係、生態習性、傳病關係以及蚊蟲的綜合治理等。最突出的成就是中國蚊科昆蟲分類的研究和媒介蚊蟲的治理實踐。
陸寶麟,曾用英文名LuhPao—lin。1916年6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城外的小鎮白茅。他排行最小,有二兄一姊。他幼年喪父。1928年12歲時隨當時在東吳大學生物係任教的二哥陸近仁到蘇州,就讀於實驗小學。夏季考入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因受二哥的影響,他在中學時期就喜歡生物學科。每逢假日,他常到蘇州、常熟一帶的山林田野采集昆蟲標本。他學習努力,193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東吳大學附屬中學,並考入東吳大學生物係。大學時期陸寶麟學習更為努力。1937年秋,正當第四學年開始之時,日本侵華的炮火蔓延到蘇滬,東吳大學遷往浙江吳興。冬季,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學校被迫撤離。陸寶麟隨二哥以及劉承釗教授等輾轉經安徽、江西、湖北到達成都。為使學業不致中斷,乃借讀於華西大學生物學係。193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早在東吳大學讀書時,他受劉承釗、陸近仁等教授的熏陶,養成了對科學研究工作的興趣,立誌畢業之後要從事生物科學研究。從華西大學畢業後,他留校擔任生物學係的標本采集員,參加了峨眉山及西康境內的標本采集工作。1939年秋,他考取了當時遷在昆明的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生物學係。在劉崇樂教授指導下攻讀昆蟲學,進行水生昆蟲生態學的研究。1941年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隨即在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任職,從此開始了對蚊蟲的研究。當時滇西南地區瘧疾流行極為嚴重,而研究媒介按蚊的生態學和控製,正是控製瘧疾的重要途徑。陸寶麟對昆明的按蚊進行了3年的調查,並證明中華按蚊(Anopheleshyrcanusvarsinensis)是當地瘧疾的媒介。但當時戰事頻繁,研究經費拮據,蚊蟲研究工作難以進一步開展。他隻得先後在湖北醫學院、北京大學農學院任教。
1949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北大學的3所農學院合並,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陸寶麟轉入北京農業大學擔任講師,1951年晉升為副教授。在各校任教期間,他授課的內容遍及普通動物學、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學、昆蟲生態學、醫學昆蟲學等。他從事這些專業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對他日後的科學研究很有幫助。
1951年,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使用細菌武器。陸寶麟奉命參加了中央防疫委員會組織的研究組,出席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調查團和國際科學委員會作證,與許多知名中國科學家一道,向國際友人論證了美國空投昆蟲進行細菌戰的事實。此後,他調到剛組建的軍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學係昆蟲室工作,專門從事蚊蟲的研究。1952—1958年陸寶麟調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醫學昆蟲研究室副主任。由於工作成績顯著,領導經驗豐富,他於1961年被任命為醫學昆蟲研究室主任,翌年,晉升為研究員。1963—1969年及1979—1985年,兩度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他參加了西南地區和華東地區大規模的抗瘧和抗絲蟲病的防治工作以及恙蟲病和鉤端螺旋體病的自然疫源地調查,他負責及指導傳播媒介的調查和研究。從1974年起他受中國科學院的委托,主持中國蚊類區係的研究,主編《中國蚊科誌》。十餘年來他指導全國有關單位開展中國蚊蟲的綜合控製研究;又受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的委托,主持了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及其綜合控製以及“稻田滋生蚊蟲的綜合控製”兩項全國性協作課題。在這些研究方麵均取得顯著成績。此外,他又主持了“海南島埃及伊蚊綜合控製研究”課題。
陸寶麟曾先後應邀赴瑞士、意大利、法國、日本、印度、斯裏蘭卡、菲律賓、泰國、美國等國家,出席國際會議或訪問,介紹中國醫學昆蟲研究的成就,吸取國外先進經驗,促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
1980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誌》編委。198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後院士),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同年任世界衛生組、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環境治理控製媒介聯合小組(PEEM)成員。1982—1987年任中國昆蟲學會副理事長、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瘧媒介生物學和控製專題委員會委員、蚊蟲控製組組長;1987年後任中國昆蟲學會名譽理事,衛生部寄生蟲病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1989年起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預防醫學谘詢組顧問、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和控製學會名譽委員。又是《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中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學》雜誌等5種期刊的編委或顧問。此外,他還是英國皇家熱帶並暨衛生學會、美國昆蟲學會、美國蚊蟲控製協會等組織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