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肯定性行動計劃” (2)(2 / 2)

其理由是,許多黑人無力通過這種考試,因而是一種種族歧視行為。再次,將少數民族劃分為“受影響的階段”和“不受影響的階級”,使全國日益分化為擁有不同權利的種族和族裔集團。這樣,新的衝突戰線便自然而然地形成。而這勢必成為美國的不穩定因素之一,同時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種族集團反對肯定性行動計劃的借口。因此,美國各界人士圍繞肯定性行動的功過是非問題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辯論,至今仍未結束。他們出於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政治目的,形成了支持肯定性行動的自由派和反對肯定性行動的保守派,並使肯定性行動問題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這裏應該指出,配額製本身雖然不盡合理,但從當時和長遠看,作為對長期受壓迫的黑人的一種補償,對改善黑人的就業地位還是十分必要的。

它之所以遭到某些人的反對,多半是因為它觸動了統治者的利益和價值觀。

三、肯定性行動與黑人教育

肯定性行動在教育領域引起爭論最多的是校車製(busing)問題,即用校車接送學生以結束種族隔離的方法是否可行?這種方法本來是反對種族歧視的人們設想出來的一種打破黑白分校、種族隔離的方法,但由於同實際情況有較大距離而收效不大。

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曆史性裁決後,聯邦政府打擊種族隔離製的力度雖大大加強了,但十年之後,種族隔離製在南部、北部和西部仍不同速度地以不同方式存在著,這日益引起了民權律師和民權組織的憤怒。1964年民權法案通過後,為加快種族合校進程,最高法院先後要求取消明顯帶有種族歧視傾向的黑、白雙軌製學校,在各城市重新劃分範圍很大的學區,並宣布用以維持雙軌製教學體製的“選擇自由”非法,即要求各學區的黑人、白人學生必須分別到各自所在的學區上學,並規定各學校中黑人學生須占一定比例,以便實現黑白合校。由於新學區的範圍比以前擴大很多,有些學生要到十幾英裏外的學校上學,交通不便,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於是,1971年最高法院在“斯旺訴厘升洛特市麥克倫堡縣教委”一案中,要求各學校使用交通工具解決這一問題。校車製迅速成為各地學校紛紛采用的慣常措施。

采用重新劃分學區和校車製的辦法雖說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國的種族合校進程,但也隨之出現了一連串問題。

首先,隨著合校進程的發展,黑人校長和教師被開除,黑人學生由於紀律原因而被大批驅逐出校,各學校內以測試和能力為依據進行重新分班而形成新的隔離,私立學校迅速興起。這些所謂的“第二代問題”使種族合校問題更趨複雜化,其前景令人擔憂。

其次,聯邦法院在一些案件中的較為激進的裁決,使得已發現的種族隔離與強製糾正的範圍不成比例,後者遠遠大於前者。這不僅使許多城市的財政負擔加重,而且使社區和孩子的家長們被排斥於學校管理之外,一些有力的組織機構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迫使家長們將其孩子遷往郊區的私立學校中。一些觀察家已經指出,記者、政客和法官這些積極主張實行校車製以實現種族合校的人士,卻將其孩子送進了私立學校,以逃避那些法律、決議  的不良後果。這便產生了一個道德問題,有悖於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

第三,種族合校在黑人教育狀況改善方麵的作用並不顯著。在加州帕薩迪那縣,1969年(法院強製執行校車製之前——作者)至1971年間黑人學生減少了22%。在波士頓市第一年實行校車製引發的大規模種族衝突中,亦有很多學生退學。黑人學生從校車製中是否得到的好處令人懷疑。

隨著校車製引發的問題不斷增多,反對以校車製來結束種族隔離的浪潮鋪天蓋地而來,那些長期致力於種族合校鬥爭的自由派議員們不得不自問:除了繼續鬥爭,或半途而廢,向南方屈服外,是否還有第三條道路可走?支持當前法院的合校立場無異於政治自殺。1971年蓋洛普民意測驗顯示:76%的人反對校車製。令人不解的是,反對校車製的黑人比支持的黑人還多,兩者的比例分別是47%和5%。校車製向何處去的問題至今仍困擾著美國主張推行肯定性行動的人士們。

四、“反向歧視”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