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性行動計劃是美國政府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實施的針對黑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補償性計劃。二戰後有利的國內、國際形勢,民權運動的推動以及白人自由主義者的推波助瀾,終於促使該計劃出台。它主要以配額製和校車製的形式分別在就業和教育領域得以貫徹。但由於該計劃觸動了統治種族的價值觀和利益,且計劃本身的內在運行機製存在一係列問題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爭議,並出現了“反向歧視”論。“反向歧視”論雖難以成立,但客觀上對黑人的未來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65年9月24日,林登·約翰遜總統簽署了第11246號行政命令,標誌著肯定性行動計劃(AffirmativeActionProgram)正式出台。40多年來,關於肯定性行動計劃存在與實施的必要性的辯論幾乎從未間斷過。自林登·約翰遜以來的曆屆總統差不多都要在這個問題上表明自己的態度。克林頓總統迫於各方壓力,不得不史無前例地公開命令對肯定性行動作一項調查。
一、何謂“肯定性行動”?
肯定性行動是美國政府為改善黑人和婦女的社會經濟狀況,確保有關法律的貫徹實施,最終消除就業和教育等領域的種族和性別歧視,以總統行政命令的形式於60年代中期頒布施行的補償性計劃,這一計劃的重要受益者是黑人。因此,它的推出與黑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的改善和黑人民權鬥爭息息相關,而白人自由主義者的推波助瀾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內戰結束後,從法律上獲得了解放的黑人的社會經濟狀況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他們依然受到南部普遍實行的穀物分成製的深重剝削,政治上處於二等公民的地位。廣大黑人既不能分享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步主義運動所取得的一係列成果,也與二戰後美國持續的經濟繁榮無緣。與白人相比,黑人在經濟、就業和教育上仍然處於不平等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並沒有象當時眾多的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所預測的那樣,會出現長時期的蕭條,而是快速進入了經濟繁榮期,並一直持續到整個80年代。從1945年到1960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幾乎增長了一倍,60年代增長更為迅速,到1970年時,美國人已在生產並消費著世界2/3的產品,而其人口仍為世界人口的6%。但是,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幾乎沒有給黑人帶來任何實際利益。以個人收入這一主要的經濟指標為例:黑人家庭的平均收入從1947年的3580美元增加到1953年的4550美元,增幅為28%;而在1953年~1959年間,因受到1953年~1954年及1957年~195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幾乎沒有增長,隻是在1959年~1964年間才恢複了緩慢的增長勢頭。雖然從表麵上看來,1954年~1964年間黑人家庭收入的增長速度相對於白人家庭要快些,但1964年時,黑人家庭收入與白人家庭收入之比和1954年時相同,依然是56%。這期間實際上一直低於這一比率。也就是說,黑人家庭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低於白人家庭。
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在此期間的就業和教育狀況同樣不能令人滿意。黑人的失業率從1948年的5.9%猛增至1954年9.9%,直至1964年其失業率仍高達9.6%。雖然同期白人失業率從3.5%上升到1954年的5.0%,但黑人與白人的失業率之比由1.7上升到2.0。這表明黑人與白人相比,就業地位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盡管這期間,美國政府曾先後采取立法和行政命令的手段製止就業中的種族歧視行為,也於事無補。
不可否認,二戰後,尤其是1954年最高法院在布朗案中作出曆史性裁決,取締學校教育中的種族隔離製之後,黑人的入學率和受教育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南部,種族隔離狀況仍然十分嚴重,類似的小石城事件層出疊現。在北部和西部,由於黑人大部分聚集於一些大城市中,在那裏形成了綿延數英裏的聚居區(ghetto)。這種狀況造成了黑人就讀學校中的絕大部分學生是黑人,即事實上的種族隔離廣泛存在。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等組織在這裏進行了長期鬥爭,但成果不甚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