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1)(2 / 2)

倫納德·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揮家,但他最傾心的事卻是作曲。伯恩斯坦年輕時跟隨美國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學習指揮技巧。他很有創作天賦,曾寫出一係列不同凡響的作品,他幾乎就成了美洲大陸的又一位作曲大師。可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麵一發而不可收的時候,他的指揮才能被當時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發現,力薦伯恩斯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伯恩斯坦一舉成名,在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伯恩斯坦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但在伯恩斯坦的內心深處,他更熱衷於作曲。閑暇時他總要找一段時間把自己關在屋裏作曲。雖然創作的欲望不時地撞擊和折磨著伯恩斯坦,但作曲方麵的活力和靈感再也回不到他的身邊了,除了偶爾閃現的靈光外,伯恩斯坦得到最多的卻是深深的失望與苦惱。他的樂思好像一下子枯竭了。

“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這個矛盾一直在折磨著伯恩斯坦。當他在舞台上無數次接受掌聲和鮮花時,有誰能明白他內心的隱痛和遺憾?

伯恩斯坦是出色的,在世人看來他擁有讓人羨慕的成績,但他並不是成功的,因為他的大半輩子都活在苦惱和矛盾之中,他自己感覺不到任何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成就感,甚至最後還帶著深深的遺憾告別了人世。

伯恩斯坦的經曆告訴我們:“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隻有這樣才能激發我們的奮鬥精神,也才可以心安理得。這正是不值得定律給予我們個人的啟示: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

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很小的時候就對新聞感興趣,14歲時,他成了校報《校園新聞》的小記者。每周學校還會請休斯敦一家日報社的新聞編輯弗雷德·伯尼先生來給小記者們講授一個小時的新聞課程,並指導校報的編輯工作。有一次,克朗凱特被安排寫一篇關於學校田徑教練卡普·哈丁的文章。可是,那天正是克朗凱特一個好朋友的生日,他必須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克朗凱特隻好胡亂對付了一篇稿子交了上去。

第二天,克朗凱特被弗雷德叫到辦公室。弗雷德很生氣地說:“克朗凱特,你的文章糟糕極了,根本就不像一篇采訪稿件,該問的沒問,該寫的沒寫,你甚至連被采訪者是幹什麼的都沒弄清。克朗凱特,你應該記住,如果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如果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這句話成了克朗凱特的座右銘,一直鞭策了他七十多年。正是因為這句話,克朗凱特一生都對新聞事業忠貞不渝。

一個鞋匠接了顧客的一雙鞋來修理,但是當鞋修好以後,顧客發現他所做的絕不止是修理工作。他在每隻鞋裏都放上了一塊用蠟紙包著的巧克力夾心餅幹,並且附上一張紙條:“任何值得一做的事情就是值得做好的事。”然後把鞋交給顧客。

我們都不是克朗凱特,也不是鞋匠,但是我們都應該知道“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這個道理。做事的時候不僅要把它做好,還要用100%的精力。畫家莫奈曾畫過這樣一幅畫:修道院裏,幾位天使正在工作著,其中一位正在架水壺燒水,一位正提起水桶,還有一位穿廚衣的天使正在伸手去拿盤子……這些事情雖然很單調,但是在天使看來都是值得做的事情,所以她們全神貫注地把它們做好。

莫奈告訴我們,工作單調不單調,全由我們工作時的心境來決定。如同我們在外麵觀察一個破舊的小屋,窗戶也許早已殘損,門可能也沒有了光澤……但是我們推門走進屋裏,看到的也許就是另外一幅景象——溫暖的親情。工作也是一樣,隻有當你身臨其境、努力去做時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