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有了對手,才有了活力,因為對手的出現讓競爭也出現了。對於人也是一樣,一個整天憋在小天地裏的人是不會有大作為的,因為你沒有對手,所以也就沒了動力。那些躲避競爭的人忘記了一個著名的論斷,那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的進化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善於競爭的人得以發展,而不敢競爭或者不善於競爭的人就會退出曆史的舞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世界就是充滿競爭的世界,不管是從植物界到生物界,還是從動物界到人類社會,到處都存在競爭。競爭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大推動力。
“啃老”不能啃一輩子,總有一天,人還是得出來和社會上其他的人競爭。既然是這樣,我們與其被迫去競爭,還不如走向前去,勇敢地接受這“競爭”。走向前去,勇敢地麵對“競爭”吧!
不敢競爭永遠不會成功
參與激烈的競爭,最終不一定就能收獲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但是如果你沒有參與競爭,那你一定什麼都得不到。
敢於競爭,才有機會成功,不敢競爭,就連取得成功的機會都沒有了。
人的競爭意識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投入到具有競爭性的環境裏,調動生理和心理的潛能,不斷地打磨自己,才能具備這方麵的素質。
兩個鄉下人外出打工,一個去上海,一個去北京。他們在同一個候車室等車,坐在他們旁邊的人在討論這兩個城市的不同,這兩個鄉下人都湊上去想多了解一下自己所要去的城市。旁邊的人說上海人精明,連問路都要收費;北京人質樸,見到吃不上飯的人,不但給饅頭,而且還給衣服。兩個人聽了,都有點兒動搖,原打算去上海的人想,還是去北京好,即使掙不到錢,也不會餓肚子,幸虧還沒有上車;原打算去北京的人則想,還是去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麼不掙錢的?幸虧還在車站。於是他們都到售票處換票,原準備去上海的去了北京,原準備去北京的去了上海。
去北京的這個人發現,北京果然好。他剛到北京的一個月裏,什麼事也沒幹,竟沒餓著。不僅銀行大廳裏的純淨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裏歡迎品嚐的點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真是可以發財的地方,幹什麼都可以賺錢,弄盆涼水讓人洗臉可以賺錢,擦皮鞋也可以賺錢。這個去上海的鄉下人對泥土有著深厚感情和獨特認識,於是他在建築工地上弄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搞起了自己的小發明,他給這些土起了個新名字叫“花盆土”,向愛養花的上海人兜售,當天就賺了五六十元。經過一年的打拚後,他憑出售“花盆土”的收入,在上海租了一間小小的鋪麵。再後來的日子,他更深入地了解到,上海的清洗公司隻負責清洗樓麵而不負責清洗店麵的招牌。他立即抓住這一空白點,買了梯子、水桶和抹布,辦起了小型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經有150多名員工,業務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等地。有一次他去北京考察市場,在火車站休息,一個撿垃圾的向他要空礦泉水瓶子,他抬頭一看,四目相望,原來這個人就是五年前和自己換車票的那個來北京的人……
敢於競爭的人收獲了成功,而不敢參與競爭的人,最終隻能過得更加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