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魚缸裏,放入兩種不同種類的魚,會讓整個魚缸的魚都充滿活力。因為異類會挑起“事端”,讓整個魚缸都充滿不安的氣氛,所以每條魚都必須高度警惕。
我國古代文豪範仲淹曾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隻有不斷地競爭,才能不斷地發展,如果安於現狀,其結果是讓現狀也不存在。
鯰魚效應也就是這個意思,一個異類,能讓一群奄奄一息的沙丁魚生機勃勃;一個不安分的想法,能讓一個人充滿激情……
鯰魚效應
據說,挪威人捕沙丁魚,抵港時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就會高出許多,所以漁民們千方百計想讓魚活著返港。漁民們想了無數的辦法,想讓沙丁魚活著上岸,但都失敗了。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岸邊就已經口吐白沫,卻隻有一艘船總能帶著活沙丁魚回到港內。直到這艘船的船長死後,人們才發現了其中的秘密:原來,船長在沙丁魚槽裏放進了鯰魚。由於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加上鯰魚來到陌生的環境之後,就不斷地四處遊動,處於“自衛”狀態,它會不斷地追逐沙丁魚。而大量沙丁魚發現魚群中多了一個“異己分子”,自然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激發了其內部的活力,從而活了下來。
在日本北海道地區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北海道盛產一種味道珍奇的鰻魚,那裏的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但是鰻魚和沙丁魚一樣,生命都比較脆弱,隻要一離開深海區,很快就會全部死掉。所以漁民很難將活的鰻魚帶上岸。而有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他的鰻魚總是能活蹦亂跳的被帶上岸。由於活鰻魚的價格要比冷凍的鰻魚貴出一倍,所以沒幾年工夫,這個老漁民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雖然周圍的漁民也做著捕鰻魚的生意,但是卻隻能維持簡單的溫飽。
後來,人們慢慢地發現其中的奧秘,原來這個秘訣和挪威漁民的如出一轍,就是在整倉的鰻魚中放進幾條狗魚。
鰻魚不死的秘訣被揭開了,鰻魚與狗魚是天敵,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被放到滿倉鰻魚的地方,便開始驚慌地在鰻魚堆裏四處亂竄,這樣一來,整倉死氣沉沉的鰻魚就被“激活”了。這就是“鯰魚效應”的由來。“鯰魚效應”的道理非常簡單,無非就是人們通過把競爭者放到自己內部來激發其餘人的鬥誌。這其中,競爭就是最關鍵的因素,正是因為競爭,才產生了活力。
“鯰魚效應”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自從這個秘密被揭開之後,人們開始探索和思考這個效應,並將它運用到各個行業之中,有人總結出以下幾點啟示:
1.人天生是懶惰的
從人性的角度講,人天生是懶惰的,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勤勞的人。進一步分析,人們發現,凡是那些比較勤勞的人,他們都麵臨著比較大的競爭,競爭越大,人就會越有幹勁而那些處在安逸環境之中的人,隻會堅持人的天性,越來越懶惰。
柏拉圖曾指出:“人類具有天生的智慧,人類可以掌握的知識是無限的。”人類大約有90%~95%的潛能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開發,我們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等待發掘。被尊為“控製論之父”的維納認為,每一個人,即使是作出了輝煌成就的人,在他一生中所利用的大腦潛能也還不到百分之一。他還認為,人腦原則上能儲存大量信息,每個人的大腦,能記住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儲存的全部信息。
那麼,怎樣才能激發人的潛能呢?通過“鯰魚效應”我們可以得出,隻有把人放在激烈的競爭環境裏,人的潛能才可能會被激發出來。
2.企業要有人員流動機製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人員流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一個企業總是由這幾個人在一起工作,那麼工作的幹勁會被流逝的日子所磨滅,如果企業的人員中,總是有新鮮的“血液”補充,那麼激情也會被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