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海戰失利,大小戰艦損失不下十艘,包括三艘重型航母在內的大中型作戰艦艇或報廢、或重創而需要修理,賬麵損失何止百億,換做一般國家,哪怕是海軍實力雄厚的英法都會一蹶不振,全副家當化為廢鐵,對坐擁世界第一海軍的合眾國來說卻隻是一記重擊,雖然短時間內北美大陸一片哀鴻遍野、反戰人士與極端分子紛紛走上街頭,然而隻消瞧一瞧白宮發出的強硬措辭就知道,資本主義邪惡軸心並未打算就此認輸。
正因如此,遠東的戰爭形勢仍然十分複雜,程序上還未對北約集團宣戰、實質上早已開始新一輪冷戰對峙的中國,對美國人的海上力量仍然抱有十二分的警惕。
出於曆史原因,孤懸在外的台灣一直陷於分裂狀態,國人的軍事鬥爭準備也集中於此。
平行世界裏的種種曆史,龍雲知道的並不詳細,他和身著藍色製服的軍官們一起坐在會議室裏,時不時也和左右一陣交頭接耳,接下來中方人員、他很熟悉的林虎中將起身發言,認真聆聽片刻之後,他就大概明白了當前中國麵臨的安全形勢,和PLAAF、PLANA的部署重點如何調整。
簡而言之,一場猝發的世界大戰,不僅美、蘇衝突雙方未曾預料,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深感意外。
如果,僅僅是如果,平行世界裏的全麵戰爭一直未曾爆發,那麼就龍雲所知,東西方大局勢緩和的情況下,遠東地區的兩大陣營對峙就會持續更長時間;具體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台灣,美國人肯定不會放過這一個當無賴的機會,中國的反對也比現實中來的更激烈。
和286時代的改革開放政策相比,平行世界裏的中國可沒有一段時間的“中西蜜月期”,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與莫斯科的航空工業聯合體簽訂合約,先期計劃引進了兩個轟炸機團、共計六十架Tu-22M3遠程轟炸機。
兩個團的Tu-22M3,加上配套的Kh-15、KSR-5,對當時一片落後麵貌、又受軍費掣肘的空軍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和PLAAF同時期進口的Su-27SK一樣屬於絕對主力,從引進後就部署在東南沿海,不考慮遠洋突擊、隻考慮近岸屏護,對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構成一定威懾,阻止其在一旦“台海有事”時橫加幹涉。
基於台海方向的地緣形勢與戰場態勢,應該說,解放軍空軍的這一構想還是有其合理性。
對Su-22M3轟炸機與Kh-15反艦導彈的性能心知肚明,麵對美軍航母戰鬥群,一個團二十餘架轟炸機的突擊規模並不足以構成嚴重威脅;然而所謂“威懾”,本來就是一種虛虛實實的鬥智鬥勇,哪怕隻有很小幾率,美國人在考慮對策時也要三思而後行——當然,這是在無意引發全麵衝突、甚至世界大戰的基礎上。
平行世界裏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遠東方向的總體態勢與現實世界一無二致,然而世界大戰的爆發,卻迅速改變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