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 火龍與炎龍(2 / 2)

電瓶車平穩前進,很快把三人帶到了停機坪處,跳下車從地麵上仰視體積龐大的“火龍”,雖然尺寸比雙發的X-8“炎龍”要小一圈,但龍雲粗略觀察一下,眼前這架塗著灰色漸變迷彩的強襲機仍然要比Su-27更大、看上去也更強壯。

X-7與X-8,兩種氣動布局類似的強襲機,關係有一點類似於中國戰鬥機家族中的殲-7與殲-8,研發年代上也是如此。

繼推出第四代戰鬥機之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的X-7是第一種國產強襲機型號,配備一台量產型原子氫發動機,“火龍”的定位主要放在多用途上,除具備遠超戰鬥機的空優性能外,還可以遂行多種戰術任務。

以此為基礎,在強襲機時代到來之後,各國又掀起了一波追求高空高速的小潮流,沈陽飛機工業公司才在X-7基礎上又走了一遍“蔡國慶”的老路,將“火龍”的原設計改為雙發、加長機體,近似碟形的******換成變後掠翼,其他設計基本不變,以犧牲一定機動性為代價換取出色的高空高速能力,最後就連名字也一樣,從“火龍”直接到“炎龍”,無意間凸顯了單發換雙發的本色。

作為新世紀的一名軍事愛好者,龍雲對X-7到X-8的故事自然耳熟能詳,現在親眼看到一架“火龍”,他走近戰機、準備登機時仔細打量一番,也覺得眼前這座龐然大物的線條和構型更流暢一些,也許是原裝設計的緣故?

SAC,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多少年來的確做了不止一次單發變雙發的事。

對這種“簡單粗暴”的飛機設計思路,網絡上吐槽者甚多,有人更挪揄“哪怕SAC生產的麵包車,揭開引擎蓋,都能看到兩個發動機”——對此,龍雲往往是置之一笑,畢竟在動力係統水平受限的情況下,如果要滿足軍方提出的高指標,增加發動機數量的確是一個簡單可行的方案,至少也技術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是如此,否則如果技術夠高,引擎夠給力,世界上哪還會有雙發戰鬥機?

撇開可靠性之類的指標不談,戰鬥機的發動機,數量當然是越少越好。

在這方麵,MiG-29算是一個挺典型的反例,采用兩台RD33引擎的米格機,在推重比上超過了西方絕大多數機型,同時也要付出航程下降、整機尺寸偏大等代價;世上的事,從來沒什麼十全十美,所以龍雲一點都不糾結於此,他走到“火龍”前機身下,與地勤機師確認一下情況,就沿著登機梯一路爬進機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