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霍次克海上彙合,與“瓦良格”號一同編組為海空戰鬥群的艦艇,是來自尼古拉耶夫斯克港的紅海軍第36水麵作戰師,包括1164型導彈巡洋艦“烏克蘭”號、1134.2型導彈巡洋艦“塔什幹”號與“塔林”號,956型導彈驅逐艦“暴風”號與“敏捷”號;此外,還有新近返航、短暫休整後再次出動的紅海軍第44反潛作戰旅,包括 “特裏布茨海軍上將”、“薩波什尼科夫元帥”、“維諾格拉多夫海軍上將”、“潘捷列耶夫海軍上將”等四艘1155型大型反潛艦。
出港後一路向東,在預定彙合海域展開反潛巡邏,迎接重型載機巡洋艦的這一支艦艇編隊中,還包括1559V型油水補給艦“伊萬*布波諾夫”號,以及艦隊補給核心,滿載排水量接近四萬噸的1833型綜合補給艦“別烈津河”號。
水麵艦艇陣容強大,海麵下的一艘艘攻擊型核潛艇,自然也很快各自就位。
在預定海域完成彙合,擔任護航任務的“塔吉克”號及其餘艦艇一一折返,以“烏克蘭”號作為旗艦組織起來的紅海軍第二海空戰鬥群一路向東,越過千島群島進入太平洋。
和姊妹艦“瓦良格”號相比,1143.5型“第比利斯”號的情況稍微複雜一些。
由於建成年代相對較早,不論設計、還是使用維護都是一種探索般的存在,“第比利斯”這艘紅色帝國的首艘全甲板重型載機巡洋艦最近一直被主機的不良狀態困擾,雖然保持正常航行沒有問題,機組輸出功率卻受到限製,經過理論計算,最大航速大概隻能保持在二十四節以下。
大戰在即,駐泊地蘇維埃港顯然不具備維修條件,“第比利斯”號隻能進行了一些保養維護工作後離開錨地,同樣一路沿韃靼海峽北上。
兩艘重型載機巡洋艦,一前一後,都選擇迂回曲折的北方水道進入太平洋。
雖然相關保密工作十分嚴格,但是美國人卻對此一清二楚,不需要搞情報偵察,因為就在遠東戰爭爆發以後,在仆從國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協助下,俄國艦隊進出主要母港的幾條天然水道幾乎都被截斷。
對紅海軍太平洋艦隊來說,南方的朝鮮海峽兩邊是日本、韓國,通行條件十分險峻,基本上就是一條死路。
再往北一些,津輕海峽和宗穀海峽都緊鄰日本國土,原本就在敵對方的控製之下,雖然經過前一階段的戰鬥,北海道空防洞開、海自的水麵艦艇也吃夠了空射反艦導彈的苦頭,損失慘重的JASDF、JMSDF已經沒了還手之力,狡猾的美國人卻指派海上自衛隊潛艇、小型艦艇在兩處海峽活動,前後布設了大量水雷,幾乎就把北海道西岸封鎖了一個遍。
水雷當道,即便派出掃雷艦清理,短時間內這兩條水道也無法通行,紅海軍的戰艦固然無法靠近,被迫往自家海裏扔水雷的日本人卻著實被擺了一道,現在除了一遍遍暗自痛罵之外,也沒什麼辦法可想。
布雷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是封鎖水域的一種慣用手段。
這種行為,好的一方麵是花費少、見效快,對手的戰艦越大、越先進,就越為之忌憚,可以用很少的代價實現遏阻意圖,自身卻幾乎沒有任何損失;但另一方麵,水雷這種東西扔下去容易,撈起來難,打仗時圖爽快布下去是一回事,等到戰爭結束,如何重新啟用這些重要的國際水道,可就成了一個麻煩之極的問題。
當然了,眼下遠東正打的不可開交,為了把北極熊的戰艦都堵在日本海這個小水灣裏,扔點水雷又算得了什麼?
戰爭一旦開始,任何規則與底線,都是可以拿來權衡利弊的東西。
美國人十分清楚,倘若真輸掉這場東西方的全麵較量,那說不得,自己就要從此離開遠東、龜縮到西半球混吃等死,水雷什麼的就隨它去好了,誰愛管誰管,反正不是合眾國要操心的事。
反過來說,如果能奪得勝利呢?
既然仗都打贏了,掃雷這種苦差事,自然可以扔給戰敗者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