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嗎?……但是,導彈的各準備流程是需要相機而動的。如果按照自動程序,一步步做下去的話,這樣兼容性也會變差;而且一旦按動電鈕,就不能再取消了。”
“哦,是的,你說的很有道理。”龍雲現實點點頭,然後又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但是問題在於,這樣激烈的大戰裏麵,你覺得MiG-29還會更新多少次導彈武器係統?”
“這個……”
被中校的話所提醒,謝洛夫思考了一會兒,然後沉吟著點點頭。
是啊,在這樣的世界大戰形勢下,你死我活的拚殺已經不可能再像二戰時期那樣曠日持久。
與其考慮不著邊際的武器兼容性,還不如將殲擊機打造成多快好省的戰爭兵器;雖然會造成武器係統難以更新的問題,但是在這樣的劇烈戰爭裏又能怎樣呢?
想到這裏,他開始在筆記本上記錄剛才的思路,還不時的詢問龍雲一些細節問題。本來,這種關於人機工程的優化都需要收集大量的使用數據,但是現在有這樣的王牌飛行員在,正好可以獲得很權威的第一手資料。
就這樣,兩個人一路邊討論邊設計,快到米格設計局的時候,龍雲覺得謝洛夫已經基本上理解了他的思路,回去在戰機火控係統上加裝模塊,應該就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來到曆史頗久的米格設計局莫斯科研究中心,穿過偌大的建築群來到寬敞的一層實驗室,迎上來的技術員和謝洛夫說了兩句話,就開始向龍雲解釋這套設備的構想和使用方式。
一邊仔細聆聽,龍雲一邊不自覺的把方案和現實世界裏的頭盔瞄準技術進行比較。
和現實裏相當成熟的設備相比,米格局的方案無疑還是比較原始,比如現代殲擊機上普遍使用的帶測距頭瞄設備,配合機載計算機甚至可以直接完成火控計算,這比用頭盔指揮雷達、EOS去發現目標又快了一步;不過龍雲自然清楚,這種技術對於現在的蘇聯航空電子水平還是有些不切實際。
所以他壓下想要介紹這種思路的念頭,仔細的去傾聽頭瞄設備的使用方法。
“……喏,如果確認看到了目標,隻要按下這個按鈕,然後雷達或者EOS(紅外搜索係統)就會指向你所凝視的方向,這時候平穩的凝視片刻,就有一定的概率截獲目標。——您說導彈麼?用導彈的紅外導引頭去截獲目標,這理論上當然也可以,不過配套的電路還沒有完成測試。我們的計劃……”
恩,大概聽過一遍,龍雲覺得這套係統理論上是完全可行、而且效果應該還很不錯。不過他也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
“是這樣,我看這個方案目前是在火控裏增加一個“頭盔”模式;這樣的話在格鬥中還是不夠自動化。如果可以實現,能不能設置成飛行員按動“跟蹤”按鈕,計算機就自動切換工作模式?”
“啊——這樣說來有道理,不過實現起來還有些問題,我們正在設法解決。”
“那麼,接下來的測試工作,我們會盡快改進。”
聽到技術人員的反饋,龍雲點了點頭,就來到試驗大廳的模擬座艙前好奇的打量;雖然在這樣的模擬器上不需要穿抗荷服,但是進入到座艙裏的感覺應該是和駕駛飛機相當類似。
很想坐進去體驗一下虛擬實驗的感覺,但是限於後麵的安排,他也就隻好作罷。
不過這時候龍雲也想到,對頭盔瞄準具這樣的設備,自己也許還用不大上:因為他的視力、不論是現實裏還是穿越時都相當好,甚至可以用肉眼發現十公裏外的敵機;這時候時間還算是挺充裕,即使沒有頭盔瞄準具也可以讓他從容的指揮火控係統去捕捉目標。
遠距離上是這樣,那真的到了驚險刺激的近戰呢?
到這種生死一線的時候,龍雲的反應比火控係統都要快;之前他就不喜歡火控係統為了節約導彈而搞出來的命中概率自動計算,達不到概率的就不讓發射——因為他對目標的觀察和直覺,已經可以相當準確的估計出這個命中概率!
所謂機不可失,龍雲還是更加喜歡確定可以命中後就發射導彈,任憑導引頭去自己開機鎖定目標;瞬息萬變的空戰裏,誰能耕作抓住戰機,就能夠贏得勝利,這一點他的體會可以說比任何人都清楚。
看過了頭盔瞄準具,龍雲和謝洛夫在設計局餐廳共進午餐,兩個人還聊了片刻。
就在他們邊吃邊談、相言甚歡的時候,謝洛夫似乎是見到了什麼熟人,抬手向不遠處的桌子打了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