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閑話: 民國閑人瑣事(7)(1 / 1)

##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歡迎加入米花書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裏麵,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丁卯同聲集》、《勁風樓酬唱集》等。其他散見於各類文稿、手卷、信劄、冊頁中題寫的各類詩詞作品更無法準確統計,譬如作於1977年的《題弘一法師普願遺墨》,就題寫在弘一法師的一份抄經殘卷的重裱冊頁之上,這首五言詩就不見於後來80年代的各類王氏詩文集中。諸如這類詩作,應該還有很多散落於民間,即便是單單就筆者曾過目所見的,王敬身先生晚年詩作已逾千首之多。

王先生早年的詩作,一直隱而不彰。而於王先生晚年合編的各類詩集中,均難覓蹤跡。或如在王先生在1981年自印的《詩法指要》序言中提到的那樣,這些早年詩稿、詩集、詩學著述“皆不幸於動亂中付之一炬,片紙無存,思之不勝悵惘”。這樣的曆史原因,致使我們無法深入了解王氏詩學旨趣及其演變;更重要的是,這讓我們無法充分了解,這樣一個曾經在民國詩壇享有盛譽的詩人之全貌。如果王先生五十歲之前的大量詩作付之闕如的話,無疑是非常遺憾的。或許,正如當年馬一浮的贈詩《答王敬身西安見懷》中所提到的那樣,其中的“黃花開後空籬落”、“卻憶長安詩思冷”兩句,頗能印證今日仍無法得觀王氏詩作全璧的無奈與遺憾。◇米◇花◇在◇線◇書◇庫◇

王敬身早年詩作之《敬身詩存》,1934年印行

這一冊刊行於1934年的《敬身詩存》,乃王敬身年屆三十歲時詩作的一個選集,正值而立之年的他已經創作了千餘首詩作,此書僅僅編選了其中的兩百首而已。其才情豪氣,由此可見一斑。書中有三則溫州友人序言,一則王敬身自序,對了解王氏詩學旨趣與詩作風格大有幫助。

第一則序為章子琳撰。他對王氏的評介是,“性孤直,不事家人生產。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酒酣耳熱,縱談古今人物無所避。遇有所感,輒任呼高叫,旁若無人。”於此,可見王氏當年的雄豪之氣與創作中的靈感至高之態度。而章氏對其詩作風格的評價是,“其詩五律逼近少陵,七律得放翁遺山神髓,絕句則出入乎定庵漁洋之間,正始之音,今人何足以當之。”這樣的評價,幾乎是說王氏的詩作得唐宋元以來諸代精華,在當時的民國詩壇是罕有的高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