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知理知事,讀人讀理讀書。書香伴我成長,閱讀圓我夢想。精彩內容盡在book.mihua.net}
樊增祥(1846-1931)
宦途上並無太多建樹的丁傳靖,因為將陳圓圓故事寫成一本《滄桑豔》傳奇,而在京城文人圈子裏享有盛譽;從丁氏自謂的“剩有滄桑新院本,一時價貴海王村”詩句來看,《滄桑豔》傳奇無疑是其頗為自得的作品。曲學大師吳梅在收到他刊刻的《滄桑豔》傳奇時評價說:“承惠《滄桑豔》《霜天碧》二曲,循誦再三,渲染點綴,雅近《倚晴》之境。就文而論,無可獻疑。”錢基博也稱讚說:“丹徒丁傳靖者,亦工詩詞,作《滄桑豔》、《霜天碧》二曲,詞采葩發,才名甚盛。”至於樊樊山——這次陶然亭雅集的發起者,也因《滄桑豔》傳奇而對丁傳靖別有一番默契與偏愛。
樊樊山,即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前清光緒進士,曆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又擅駢文。www.hushui.net
樊氏於1899年,創作了長篇古體詩《彩雲曲》,因著意為京城一代名妓賽金花樹碑立傳,《彩雲曲》一時為街頭巷尾所津津樂道,樊氏詩名之盛始於此曲。更於1913年作《後彩雲曲》,“著意庚子之變”,敘述了賽金花與瓦德西夜宿儀鑾殿的豔聞,一時謂為“床上救國賽二爺”的義妓。這一前一後的《彩雲曲》,時人比之為吳偉業之《圓圓曲》,因其抒寫真人真事而更為時人推崇,樊氏詩名因之名重京華。事實上,賽金花就在這次樊氏作主的雅集之後十年逝去,於1936年葬於陶然亭,這是巧合亦是因緣,當然這是後話。
在1925年的這次雅集中,《彩雲曲》並不是文人雅士們的主題,樊樊山與丁傳靖的交誼隻是含蓄的蘊藉其中。原來,在宣統二年(1911)《滄桑豔》傳奇傳入京城之前,是在1908年丁傳靖在江寧(今南京)準備將其刊刻出版之際,首先請來做鑒定評賞的便是樊樊山。樊老極為讚賞其作品,並當即決定為之再撰一首長詩,這首長詩(《後圓圓曲》)一旦完成,其轟動效應可能與《彩雲曲》不相上下。但因種種原因,當時並未能完稿,而丁傳靖已將這部久為友人們期待的作品付梓,隻得暫時將這個創意擱置起來。
直到1918年時,因無錫商人章履平猝死,樊老見到經黃秋嶽轉呈的章氏遺作《衝冠怒》傳奇殘稿時,有感而發,才將原本是為丁傳靖而作的《後圓圓曲》創作完成。即使在為章氏遺稿所作的題詞中,他仍念念不忘丁傳靖,他寫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