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比父親高,比父親壯,比父親新詞多,別說動起手來,就算動嘴,老子也根本不是兒子的對手。他們是看在對方是父親的份上,才沒有跟他死磕,所以,從這點上講,兒子不跟老子鬥爭到底,是讓了爸爸一局的,父親應該明白這一點才對。
看起來是父親和兒子的矛盾,其實根源還是在社會,什麼樣的社會,對矛盾就會有什麼樣的化解能力和承擔能力。
我們這個社會,近二、三十年,明顯不夠正常。從幼兒園到敬老院,都在打盯人戰術,難道非得人踩人才能活出個名堂來?
到處都是緊繃的人際關係,家庭又怎麼能逃脫得了?
難怪會神經脆弱,動輒就怒。
很多父親認為,隻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物質滿足,就算盡到了責任。孩子被放到了教育產業化的流水線中,被迫接受消滅個性的大眾教育,其結果就是,孩子是他的,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卻是他所陌生的,這對父母來說,該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啊。
怎樣當一個合格的父親?九十多年前,魯迅就曾寫過類似的文章,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發現,他所抨擊的現象,仍然存在。孩子出了問題,父親們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平時對孩子關心甚少,望子成龍的願望卻異常堅定,甚至呈現出偏執、自私和不切實際的一麵,基本屬於精神病範疇,當然也就會漏洞百出。
他們不尊重孩子的願望,不關心孩子的快樂和疼痛。青春期的淒風苦雨,他們都經曆過,但好象扭過脖子,就全都忘記。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著些什麼!
孩子為什麼會與大人頂撞,為什麼拿父母當敵人,衣食無憂,卻為什麼不快樂?為什麼在某些場合,他們會對冠冕堂皇的成年人蔑視不恭?
父母不懂的,實在太多太多。
這不僅是社會的失敗,體製的失敗,當然也是父母親的失敗。麵對這樣的失敗,難怪會說考上大學後就跟他斷絕關係——還真是會推卸責任啊。
做為母親,或妻子,讓丈夫參與進家庭生活,應該也是女人的重要的工作任務。不能怕打攪到丈夫的好心情,耽誤他升官發財,就隻報喜不報憂。
得讓丈夫學會關心孩子,在兒子成長的細節上,盡到責任。
隻有這樣,他才能學會跟兒子交流,也才能讓兒子找到學習的榜樣和生活的力量。
事實上,有了孩子之後,關於孩子成長的交流和付出,在夫妻感情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從愛情到親情,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家庭中,父親或母親角色的缺失,並不亞於第三者的破壞。它同樣能像一場颶風一樣,使一個家庭搖搖欲墜,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