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靈都是自己的,你可以把它變成天堂,也可以把它變成地獄。就如英國詩人彌爾頓在《失樂園》中說過的一句話:“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我們似乎都知道應該把自己的心放在天堂,可是很多時候它總是落入地獄,也許是你對生活要求太高,抑或是你還沒真正地明白什麼是心靈的天堂。

美國小說《蓄意破壞》講的是一家養老院裏,一群老婦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她們最愛幹的活是削土豆,因為這讓她們覺得自己還有價值,也讓她們回想起自己做家庭主婦時忙碌的日子和溫馨的歲月。她們一邊削著土豆一邊說著心裏話,日子就在這樣絮絮叨叨地閑聊中過去了。

後來,新來的院長為了減輕老人們的勞累,買回一台削土豆的機器,老人們不用削土豆了,但她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回憶也被帶走了。

於是,她們就像小孩子一樣搞起了惡作劇——往機器裏麵扔發卡、倒沙子、塞帽子,讓機器不時地發生故障。

院長無奈,隻好把削土豆的機器退了回去。老人們又能興高采烈地圍坐在一起削土豆了,找回了從前的快樂。

或許對於這些老年人來說,坐在一起削土豆就是她們快樂的心靈天堂,因為這對於她們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對於老年人,甚至對於所有人,交流既是自己的生命屬性,也是社會的本質屬性,沒有哪個自我封閉的人會有好心情,沒有哪個心情不好的人會長壽。人老了,總要從社會舞台上退下來,他們的視野和生活圈子自然會變窄,活動空間狹窄了,心靈就容易受到擠壓,情感如果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就會傷害到內心。

我們不僅要善於和同齡人交流,更要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讓彼此間的每一個問候,每一句祝福,每一聲安慰,都變成沁人心脾的清泉甘露;去和大自然交流,春天裏綻放的第一朵鮮花和秋日裏飄下的第一片落葉,都會讓你感到生命的存在,備感生命的美麗;去和琴棋書畫交流,讓心靈得以寄托,讓性情得以陶冶;去和書報博客交流,看世態萬象,看雲卷雲舒,你就不會落伍和寂寞。不管是什麼樣的娛樂方式,隻要使你心情愉快,那就是你自己的心靈天堂。

一位武士請教長者:“什麼叫地獄?什麼叫天堂?”

長者看他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就說:“我很忙,沒有時間跟你這樣粗裏粗氣的人講道理。”

這位武士覺得很不被尊重,立刻抓起劍指向長者說:“你怎麼可以侮辱我?”

長者說:“你看,這就是地獄。”

武士聽了覺得非常慚愧,放下劍,向長者道歉:“我剛才失禮了,請原諒。”

長者說:“你看,這就是天堂。”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決定自己是要過地獄般的生活,還是天堂般的生活。如果選擇對立、抗爭,等於天天活在地獄裏;如果選擇和諧、寬恕,就是在天堂。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選擇了快樂的態度,那就是天堂;反之,連你自己也會覺得人生就是一個地獄。

美國有一個故事,叫《天堂的位置》,講一個神父在黑板中間劃了一條線,讓孩子們在線的兩邊分別寫上天堂與地獄的內容。

於是,在天堂的一麵寫著:花朵、歡笑、愛情、陽光、詩歌、春天、音樂。在地獄的一麵,留下了這樣的字眼:黑暗、肮髒、哭泣、殘殺、仇恨、流血、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