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111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藝術,形式的醜陋一定會妨礙對於內容的理解。愛也需要藝術。無論我們多麼愛一個人都需要盡量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怎樣的方式才是藝術的方式?這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我們有愛就夠了,不要在乎方式。我並不這樣認為,即使是愛也要講究方式,就如同我們需要用環境營造愛的氛圍—一支點燃的蠟燭,一支開放的玫瑰,都是表達愛的方式。愛可以彌補一切,但是,在愛的方法有問題的時候,我們與愛可能就擦肩而過了。
什麼是藝術?就藝術本身而言,是一種自己對於美的感受;就愛而言,我認為是用美的方式傳遞出愛,然後使其接近教育目標的形式。愛的藝術需要很多技能,就好比一個人不懂音樂、不懂繪畫、不懂構圖、不懂色彩、不懂電影、不懂設計等,他自己卻說自己懂得藝術,這是不是有點可信度太低了呢?對於我們也是這樣的,如果不懂得心理學、教育學、曆史、文學、法律、藝術等學問,而說自己的愛很藝術,我對此也持懷疑態度。www.dongdui.com
我小的時候很不喜歡叫人,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很多中國孩子都厭惡的事情。那時候很多人住在一個院子裏,夏天在屋子外麵吃飯、喝茶,這本來應是很好的回憶,但是但凡有鄰居從門前經過,孩子們就要叫人。我很討厭這種打招呼的方式,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感覺不太真誠。遇到有人從我家門口經過,父親便會強迫我叫人。因為不喜歡,所以很多次我就是不叫,結果父親很生氣。等人家走過去了,他就會訓斥我,可是他越是說我,下次我就越不叫,結果很多個美麗的夏天就這樣被訓斥的記憶占據著。那年我去荷蘭學習,在盧森堡那個非常小的國家旅行。在麥當勞吃飯的時候,旁邊有個女孩子瞪著大眼睛看著我們。那個年代對於那個小國家的人來講,看到一個外國人可能是很稀奇的事情。我看著那個女孩子問她幾歲了,當我問她的時候,她不好意思地把頭埋在旁邊婦女的懷中,那個婦女看上去應該是女孩子的祖母。那個年老的婦女笑著和我們說,她很害羞。看到這一幕,又讓我回想起小時候,我們的父母為什麼不能理解一個小孩子的害羞呢?為什麼一定要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呢?其實,這就是藝術問題。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而言,兒童心理學是很陌生的一門功課。
孩子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他們喜歡的就會做,不喜歡的就抵觸。讓他們喜歡,引起他們的興趣,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強迫。我們需要承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已經被生活折磨得很虛偽,孩子的真實反而被我們看成不懂事。如果連自己都缺乏生活的藝術的話,我們是不能用藝術的方式愛別人的。所以,我們自己應該先懂得生活的藝術,用自己的生活去體驗藝術,這樣對孩子的愛才可能具有藝術!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即使批評也要講究藝術的原因還在於,孩子通常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這大概就是聖人們所說的知恥之心吧。如果我們能用藝術的尊重的方式和他們溝通,他們會接受,且不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如果不是用藝術的方式,而是責罵的方式,則會給孩子留下永遠都揮之不去的記憶。等到他們長大了,即使明白了我們的用意是愛,也依然會對尊嚴的傷害感到難過。有人說,人的蛋白質是有記憶的。當我們回想起第一次和戀人約會的情景時依然會覺得很甜蜜。為什麼呢?因為那一刻所有幸福的感覺會永遠地留在你的記憶中。這就是快樂蛋白質的作用。試想,當孩子回憶起童年的生活,如果大部分內容是責備、謾罵、訓斥、沒有笑容的麵孔或者被追問的緊張,這些回憶將帶給他怎樣的感覺?又會對其一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即使明白家長的本意是愛,也依然會為尊嚴的傷害而難過。不管孩子將來成功與否,讓我們陪伴他們的日子能夠留下更多的快樂,這應該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大禮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