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愛因付出而美麗(1 / 1)

愛是給予,是不強求回報的付出。

每個父母都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很多:精神的牽掛、時間的陪伴、體力的付出、金錢的耗費等。很多人認為我們幾乎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孩子。但是,我們可否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孩子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那是父母在享受創造生命所帶來的快樂的過程中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的。我們首先應該感謝孩子,是孩子讓我們成為父母。如果沒有孩子,不管結婚多少年我們都不可能是父母。其次,孩子是愛的成果。由愛而結合,然後才有孩子,孩子是愛的作品。孩子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因為我們的付出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能體會給予的快樂,體會父母養育我們的不易,體驗自己的成長乃至人類成長的過程。當然這其中飽含艱辛,但也正是在這樣的付出中,孩子才把我們視為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他們長大以後才會牽掛我們,也正是在這種付出中我們享受著生命的過程。試想,如果沒有孩子,我們的生命裏會缺少多少內容?l米l花l在l線l書l庫lh

“我養你這麼大,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這似乎是我們最愛說的一句話。如果養育一個孩子是希望他將來聽我們的,那不如去養一隻寵物。如果養育一個孩子是希望他將來能給我們養老,那我們也不如把養孩子的錢存起來去住老人公寓可能還更專業些。我們想想,在戀愛的時候為什麼會那麼幸福?那是因為我們隻想給而沒有想要得到回報。但是隨著婚姻關係的深入,每一方都希望得到更多。當兩個人之間成為了利益交換的關係時,那還是愛嗎?愛是付出,而且是不強求回報的付出。對於孩子也是一樣呀!

愛的給予是不要任何回報的給予。這裏說的回報不僅是指物質的,精神的依附也包括在內。我們不能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他們是獨立的生命。不能因為我們的養育而讓他們成為我們意誌的貫徹者或者執行者,更不能因為我們的養育而忽視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生命特性。麵對現代社會的生存狀態,給予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可能是最大的愛。這種獨立也同樣包含了經濟及精神兩個方麵。

現在很多老人離開了兒女很痛苦。他們退了休,不為吃穿發愁,有了更多的閑暇,但是並不能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反而非常積極地投入到關心兒女的生活中去。當自己沒有更多的追求時,幹涉別人的生活就成為了新的工作內容。這也是很多年輕人不能忍受老人的原因。因為自己不獨立,就希望別人給予關愛,如果別人做得不夠,則會有失落感。其實,當自己有對生活的追求時,就不會在乎別人是否關注自己了。工業時代帶給我們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有自己的收入一直到死。經濟的獨立似乎是容易的,而思想深處的精神的獨立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老人不獨立,希望年輕人依附,年輕人不獨立則希望依附於老人。當然我也看到很多可愛可敬的老人幫助年輕人分擔家務,但是並不強迫年輕人接受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對年輕人的現代觀念給予足夠的寬容,孩子長大後他們依然可以過自己的生活。隻有每個人都獨立的時候才能享受到獨立的快樂。隻有每個人都獨立的時候,才能享受到更多的自由。

獨立並不意味著年輕人不去照顧父母或者老人,這反而是更值得提倡的事情,而且有必要從製度和政策上給予支持。比如新加坡規定如果年輕人的住房距離老年人的住房比較近則可以享受優惠。父母幫助子女也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應該建立在獨立的基礎上。我聽一個朋友講過加拿大人的故事。一對加拿大年輕人每月支付300加元讓孩子的奶奶每天接送孩子去幼兒園。奶奶說:“如果你請別人我也沒有意見,請我和請別人一樣需要付費。”這對於中國人來講也許是不太能理解的事情。其實想想,我們現在很多老人照看孩子,一麵在喊累,一麵還不放手,這是最讓人不知所措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和老人還會由於看孩子的方法問題產生不愉快,這大概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現象吧。我個人更欣賞加拿大人的做法。因為付費,所以在方法上,付費一方有權提出要求。也正因為是付費的,所以雙方都是平等的,沒有領情與不領情的問題,沒有誰欠誰的問題。

當我們自己從物質到精神都獨立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做到不強求回報的付出。享受給予的過程,不在乎回報,這才是愛。這樣的愛也一定會有回報。因為付出的是愛,所以回報的也是愛。愛沒有目的,愛本身就是過程。當我們能夠平等地對待別人、尊重別人、用自己的能力去關愛別人時,我們就是在享受自己的愛的過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