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般情況下,在發現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對症下藥
--了解孩子不聽話背後的動機
某天晚上,剛吃過晚飯,秦晶一家三口一起看了一會兒電視。客廳的自鳴鍾已敲了八下,若是平時,十歲的小平早就回到自己房間裏寫作業了,可他今天一點都沒有要做作業的意思。
“小平,現在幾點了?”秦晶問第二遍了。
小平說:“煩不煩啊,一直問!”
秦晶發火了:“現在八點都過了,你為什麼還不回房間做作業?”
小平沒有任何表情,繼續盯著電視機。
秦晶幾次伸出手想揍兒子,但最終還是忍住了,因為她知道,如果這一巴掌打過去,隻會更加激起小平的對立情緒。
“小平的學習平時都不用我們操心,為什麼今天突然不聽話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放棄了用巴掌征服小平的念頭,秦晶開始思考小平不聽話背後的原因。
應該說,秦晶開始用思考來代替巴掌,是情商較高的表現。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屬於感情動物,也就是說,人們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感情支配的,感情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動機。
不同的感情狀態決定人們不同的行為動機,不同的動機決定人們不同的行為。小平突然不聽話,說明了他的感情狀態出現了變化,產生了新的動機。要讓小平聽話,秦晶必須先了解他的感情狀態,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隻有這樣,才能了解小平不聽話背後的動機;隻有了解了動機,才能真正解決小平不聽話的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一般有四種動機: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好勝心膨脹、想要報複和自暴自棄。
第一,孩子想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在孩子的邏輯裏,“不注意”等於“不愛”,孩子需要經常確認家長還愛自己,確認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做作業了,他的目的可能是想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這時父母應該滿足他的這種心理需求,不要不停地催他去做作業。這時候,父母可以先陪孩子玩一會兒,待他情緒平靜下來後,再提醒他:如果再不去做作業,明天就沒法按時交作業了。在孩子起身回房間做作業時,父母可以抱一抱或者撫摸他,讓他明白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家長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同時,也要告訴他,今後不要用不做作業的方式來引起父母注意,這對他自己沒什麼好處。
第二,孩子的好勝心發作。這時,父母不要大驚小怪,這是孩子完善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而自我意識的完善是人的一種天性。孩子的好勝心強不是壞事,隻要家長加以適當引導,這種好勝心就可能會轉變成領導能力。如果小平不肯做作業是想表明自己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事,不需要家長替自己瞎操心,那秦晶首先就要抑製自己的怒氣,不要認為自己的家長尊嚴受到了挑戰,用巴掌去控製孩子的好勝心,那樣隻會造成“兩強相遇雙方傷”的慘烈結局。因此,當秦晶讓小平去做作業,小平用消極方法對抗時,秦晶一定要沉住氣,如果通過巴掌來逼小平就範,那他的鬥誌可能會更加昂揚,使出各種抵抗“招數”以證明“家長對我無可奈何”。對待小平好勝心的膨脹,秦晶應該先坐下來,平等地與小平對話,比如問他現在的想法如何,準備怎麼做,等等。隻有讓小平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被理解,他才會願意接受秦晶的建議。盡管這需要一個過程,但秦晶一定要有耐心。
第三,孩子想報複家長。孩子會產生報複心理,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家長管得太嚴,感情長期受到壓抑。如果家長察覺到孩子想報複自己,那他心裏肯定會很難受:我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把心都操碎了,你怎麼一點也不領情?這時家長要注意,即便心裏再難受,也必須克製懲罰孩子的念頭。在上麵的例子中,如果秦晶再催小平去做作業,小平可能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把作業本扔到地上。秦晶應對小平表示理解:“小平,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很煩?沒關係,你看一會兒電視再說。”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秦晶再提醒他做作業,那就可以把孩子的負麵情緒減少很多。
第四,孩子自暴自棄。孩子之所以自暴自棄,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但又不想讓家長知道,這一點與孩子想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正好相反。如果小平是想引起秦晶的注意,那就說明最終他會做作業,隻不過當前想以不做作業的方式引起秦晶對自己的注意罷了;如果小平不會做這些作業的話,那他是對自己失望,不想讓秦晶注意到自己的“不會”。
小丫:“爸爸,你再給我講個故事吧。”
爸爸:“爸爸很累啦,你要誇我兩句,我才有勁兒給你講故事。”
小丫:“王總,你家小丫真乖,長得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