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高情商家長了解孩子的六個技巧(2)(1 / 3)

流時間。見麵三分情,即使沒有口頭上的交流,一個眼神或一個微笑,都能給對方心裏帶來暖意,營造出家庭獨有的溫馨氛圍。為了了解孩子的精神狀態,家長應該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直接交流,哪怕隻有十分鍾。

作為家長--特別是父親--應爭取多與孩子一起吃晚飯。其實晚餐時間不僅是一個吃飯的時間,還是一個家長與孩子之間進行溝通的非常好的時機。晚餐時,大家可以隨意交流,家長不要總在晚餐的時候追問孩子“你今天幹了什麼”,孩子願意說就讓他說,不願意說千萬不要逼他。如果他願意說,則說明他對過去的事情感到很開心,非常願意告訴家長;如果不願意說,則說明孩子不願意回憶不開心的事,他們甚至會認為,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為什麼家長老是要重提?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帶有強迫性地追問孩子。

反思:你一周有幾天與孩子一起吃晚飯?

尋根溯源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星期六下午,朱媼去樓下的雜貨店買雞蛋,五歲的小豆豆也跟著去了。在回家的電梯裏,朱媼發現小豆豆正津津有味地嚼著泡泡糖。她沒給小豆豆買泡泡糖,他的泡泡糖是哪兒來的?很快,朱媼就猜到是小豆豆趁店主與自己閑聊時,自己在貨架上拿的。

回到家裏,朱媼打開電視,調到小豆豆喜歡看的少兒頻道,她和兒子一邊看動畫片,一邊聊天。

“小豆豆,你這泡泡糖是自己從劉阿姨(雜貨店店主)那裏拿的,對吧?”朱媼問。

“嗯。”小豆豆點點頭。

“我小時候也拿過別人店裏的橡皮擦,現在還覺得不好意思。”

“為什麼呀?”小豆豆扭過頭來問朱媼。

“因為我沒給人家錢。”

小豆豆有些不以為然地說:“我看劉阿姨貨架上有那麼多泡泡糖,拿一塊有什麼關係!”

聽到這話,朱媼耐心地告訴小豆豆,劉阿姨很辛苦,要賣很多泡泡糖和其他的東西,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付房租、送小寶(劉阿姨的孩子,跟小豆豆在一個幼兒園)上幼兒園等。

“哦,我再也不拿劉阿姨的東西了!”小豆豆終於明白了要給劉阿姨錢的道理,“媽媽,那我們什麼時候把錢給劉阿姨?”

“你真是一個像小童童(小豆豆喜歡的動畫片的主人公)一樣聰明的孩子。”朱媼摸了摸小豆豆的小腦袋。

這就是一位高情商的媽媽!

當朱媼發現小豆豆“偷”了東西以後,她並沒有暴跳如雷,這說明她善於識別和調整自己的感情。回到家,她打開電視,讓小豆豆看自己喜歡的節目,這其實就是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營造一種有利於與小豆豆進行溝通的氣氛。

朱媼說自己小時候也拿過別人的橡皮擦沒有給錢,這同樣是在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目的是希望引起小豆豆的情感共鳴。得到小豆豆的情感共鳴後,朱媼開始講店家雖然有很多泡泡糖但需要賺錢的道理,盡管這種道理在成年人看來很淺顯,但對於小豆豆來說仍屬於“大道理”。

“媽媽,那我們什麼時候把錢給劉阿姨?”改正自己的錯誤是小豆豆的自覺行為,而不是迫於媽媽的壓力或威脅。所以說,朱媼很順利地調整了小豆豆的感情狀態,如果朱媼的處理方法沒有引發小豆豆的情感共鳴,那小豆豆就不可能主動提出給錢。

如果朱媼沒有高情商,那這件事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子呢?有可能事情的發展會變成這樣:

當朱媼猜到小豆豆的泡泡糖是“偷”來的之後,馬上就質問小豆豆為什麼要偷人家的東西。麵對暴跳如雷的媽媽,小豆豆自然說不出(或者不敢說)“偷”東西的理由。於是,朱媼拖著小豆豆回到雜貨店,在補交了錢之後,讓小豆豆道歉,保證今後不再這樣做了。在朱媼看來,這是為了讓小豆豆“長記性”,今後不再做類似的事情,這事就到此為止了。

但是,事情的結局可能比朱媼想象的要複雜得多:迫於媽媽的壓力,小豆豆向劉阿姨道了歉,但他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於是產生了報複的念頭:“這次我被你們抓住了,下次我一定會小心,不被你們抓住!”他覺得,反正自己“偷東西”,已經是個“壞孩子”了,那不如破罐子破摔,壞就幹脆壞到底--盡管小豆豆可能沒有這麼明確的思路,但潛意識會驅使他這樣做。因此,他有可能會再次“偷”東西,在“偷”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

其實,孩子經常會做出許多類似小豆豆的行為,他們之所以“偷”東西,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品性很壞,而是因為他們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

兒子:“媽媽,我發現爸爸是個超級球迷!”

媽媽:“你怎麼發現的?”

兒子:“因為他在我的零分成績單上寫了‘好球’!”

拿別人的東西又不被發現,這種事很刺激,因而很好玩--這就是孩子的邏輯。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之後,不要立刻“上綱上線”,將這件事定性為孩子的人品問題。這樣的行為隻能稱為“不當行為” --因為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年齡相稱,符合他們的行為邏輯。如果家長自己誇大這種不當行為的後果,給孩子貼上“問題少年”的標簽,為了讓他們“長記性”,從而重罰,那結局無非有這麼兩種:一種是孩子報複家長,叛逆心越來越強,最後變成真正的“問題少年”;另一種是孩子服服帖帖,逆來順受,最終變成一個缺乏自尊和自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