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牛渚懷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李白這首詩的氣韻不似上首流暢,稍舒緩些但卻更嘹亮,是一種穿越古今的清越。它不及《送友人》凝練,但氣韻卻更加清揚。且最後一聯從高昂闊大中一轉,以蕭瑟結束,出人意表。
首聯的上句交待了地點,“青天無片雲”給我們構畫了一個廣闊的意境。第二聯寫李白在舟中望著秋月,憶念謝朓,我們要好好體味這種望月而懷古思人的意境之美,明月令人的思念倍覺真切,這一聯寫出了李白在那種情境中的微妙感覺。
第三聯寫出自己與謝朓由來久矣的神交,在這明月下,李白可以為他高詠,但他卻無法聽到,對於崇拜謝朓的李白來說,“不可聞”三字,寫盡了他心中的遺憾和寂寞。
第四聯的意境最美,也最銷魂,那個追念緬懷自己最心儀詩人的李白,在寂寞中,在紛紛墜落的楓葉裏,揚帆遠去。
以上諸首的結句中,王維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寫得瀟灑;李白的“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寫得蕭瑟豐神,餘意悠遠。
原以為孟浩然的結句不如李王,但細感孟浩然的詩境,才驀然發覺,孟浩然的結句更加出人意表。他的末聯與首聯、第三聯密切呼應,增益詩意,有曲徑通幽之妙。
與張折衝遊耆闍寺·孟浩然
釋子彌天秀,將軍武庫才。橫行塞北盡,獨步漢南來。
貝葉傳金口,山樓作賦開。因君振嘉藻,江楚氣雄哉。
孟浩然的詩中有一種龍象四顧般的氣場,他善用場景的轉換,這點與李白一樣,這首詩可能句句都較平常,但詩中流動的文氣,卻有那種豁達廣闊的美感。就好像李白在詩歌世界中猶如主宰一樣心靈自由,並在詩歌中表現出這種王者之氣,孟浩然、杜甫也有這樣的氣質。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我們從這一首詩裏,再度感受到了仙人飛天般流暢的氣息,見到傳說中的仙境景象,這就是李白詩歌中那行雲流水般的意念,他飛揚的文字所帶出來的氣象。我們讀李白的詩就是讀真正的盛唐。
李白一氣行文的詩歌是不必要多說的,這首詩裏值得一說的是他的末聯,李白式的“物有情”,寫得非常深情,非常美,我隻能用這種人人都能說的詞語來形容這樣的詩句。雖然已過了萬裏,李白向舟下望去,看那水,依然與故鄉的水一樣,在他心裏以為這水是故鄉的水為了送他的舟,一路流來的。你看,多麼深情的寫法啊。
孟浩然、李白這種以氣行文的好詩其實不應來摻合這種排行榜式的熱鬧,但它既然選在本書裏了,在這裏就列入第二序列以顯盛唐之精神,因為他們的這種超越常規的作詩之道,離開了唐朝就再也難得一見了,所以值得排在前列,以示其重要。
聽蜀僧(睿)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這首詩寫蜀僧的琴聲,再度表現了他行雲流水的氣韻、天馬行空的意想,詩意一氣流注,聲韻之美,已讓人無暇去思考它的詩意了。確實,李白詩篇中最美好的就是這一類以流動的氣韻見長的佳作。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真是無限地風流蘊藉啊!這首詩從起句開始,就以行雲流水樣的灑脫運動,將詩的節奏感發揮得淋漓盡致。前兩聯中,都是上句見小,下句見大,蜀僧一揮手之間,頓時引動萬壑鬆聲,寫來極有氣勢。首聯也是寫得動感十足,飄逸瀟灑。風流之意,在前兩聯,這兩聯以流暢的氣韻、恢弘的氣勢見長。
第三聯則氣韻漸緩,依舊流動,而文字則多了幾分洗煉。在造句之法上,與前麵兩聯截然不同,使用了倒裝。“客心洗流水”,本為“流水洗客心”,李白一用倒裝,頓覺其味無窮。“餘響入霜鍾”,則令詩味更加無盡了,李白這一聯的詩意難測,流水、霜鍾究竟是實物,還是曲調名,有待商榷,如果是曲調名,則詩意就平淡許多,如果是實物實音,詩意就極盡深妙。
以我個人的理解,我願把流水理解成曲意,而非曲名,琴聲中意帶流水,所以洗淨了李白客旅之心;而霜鍾則可理解成外音,是山寺中的鍾聲通過布滿霜的山峰林木間傳來,與琴音相合。這樣理解,詩就更為美妙了。
第四聯寫了作者聽琴中不覺天晚,意指蜀僧的琴音非常吸引人,雖時間流逝而不覺。這一聯意思雖簡單,但意境卻寫得極美,讓我們深刻見識到了李白的功夫。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李白這首詩,氣韻多了些舒緩、平和,但骨子裏依然是流暢。前兩聯依然是他明快的風格,依然充滿他豐富的、不拘一格的想象,“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這看似平常的比喻,李白用來卻顯得詩意很濃。而第三聯的意境就更好。至於首聯,起得溫文爾雅,從容自得,第四聯也結得蘊藉溫婉。李白這首詩與王維最著名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氣韻相近,都是從容而老到。隻是李白的用筆比王維的更隨意些,王維的用筆則用意更深些,於是在意象上更微妙,在詩道和詩藝兩方麵都還是勝了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