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隱逸的奇行與變態(1)(3 / 3)

王導曾經會集各位賓客歌舞宴樂,試著讓人去請郭文來。郭文目不斜視,兩眼直瞪瞪地向前看,走在華麗的殿堂猶如穿行在山間荒野。當時,在座的人都說了些試探性的意味深長的話,郭文常常表示不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意思。他的想法很深奧奇特,沒有人能夠明白。溫嬌曾評論說:“郭文有賢人的本性,然而卻沒有賢人的才能。”永昌年間,痕疫流行,郭文也病得很重。王導送藥給他,郭文說:“命在天,不在藥。壽命長短,是時間管著的。”

他住在王導的西園中七年,沒有出來過。一天早晨,他忽然要求回到山裏去,王導沒有同意。他後來逃跑了,回到臨安,在山裏蓋了房子住下。臨安令萬寵把他接去縣裏。蘇峻謀反時,破了餘杭,然而臨安獨得保全,別人認為他能知天意。他從此以後不再說話,僅僅用手勢表達意思。病重時,要求回到山裏去,想要把屍體安放在石頭上,不叫人埋葬,萬寵沒有同意。他不吃東西二十多天,也不見消瘦。萬寵問先生還能有幾天?”郭文舉了三次手,果然於十五號去世。

4.蘇雲卿:宋代的種菜高手

要種好一片菜園不容易。老菜農都有一整套內容豐富的技術知識。最有經驗的種菜的老把式,無疑可以被稱為聖人。在曆史上,孔子算是被公認的最博學的聖人了,但是,孔子對於種菜的老農民卻非常尊重,他說過“吾不如老圃”這樣謙遜的話。曆來因為種菜而成名的人不少,宋代的蘇雲卿,算是一個。

蘇雲卿,宋廣漢人。紹興年間,在豫章東湖結廬獨居。鄉村生活的日子,和鄰居們恩禮相待。當地人不論貴賤老幼都很尊敬他,稱他為蘇翁。蘇雲卿身長七尺,美須髯,寡言笑,穿粗布衣服,打草鞋,一年都不換一次,也不曾得什麼疾病。他幹一切農活,不論是耕地、種植還是灌溉,不論是糧食還是蔬菜侍弄起來“皆有法度”。即使最酷熱的盛夏、最寒冷的冬季,土地幹焦或者草木皆凍,他的苗圃裏的蔬菜都不會斷絕,“滋鬱暢茂,四時之品無闞者,味視他圃尤勝”。意思是說凡是四季不缺的那些蔬菜,不論是從味道上還是視覺品相上都是他的最好。不但如此,他將菜拿出去賣,絕不因為菜好而比別人賣的價錢高,那些菜販子們不但獲得了高額的利潤而且賣得更快了。

蘇雲卿還經常用晚上的時間織鞋,他織的鞋“堅韌過革”,人們都爭搶著買了送給遠方的親戚朋友。這兩項收人,使蘇雲卿一年四季“薪米不乏”。種菜做鞋對他來說,不單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是他的樂趣所在。這是一種官不管、民不擾,處處自由逍遙的生活。而“溉園之隙,閉門高臥,或危坐終日,莫測識也”。他深通道學吐納、辟穀之法,整日可吸取綠色世界的精氣來補養自己的血肉和精神。

蘇雲卿小時候與張浚“為布衣交”。張浚做了丞相,寫信並寄了金幣囑托豫章的官員說蘇雲卿是我的老鄉,是管仲、樂毅一類的人物,隱居江湖許多年了,最近聽說在你們那裏種菜。他的高風偉節,不是簡單一封信就能屈致的,希望你們親自去拜訪他,一定為我將他請出來。”當地的官員秘密地察訪,得知了一些情況,察訪的人說此獨有灌園蘇翁,無雲卿也。”官員便舍棄隨從,化裝成雲遊的文士,走進他的菜園,老翁“運鋤不顧”。官員“進而揖之”,向老翁施禮。老翁問你們是從哪裏來的?”並將他們請到屋裏。隻見“土銼竹幾,地無纖塵,案上有《西漢書》一冊”。此情此景,不用多問,主人一定是個世外高人,客人們“恍若自失”,心想這肯定是蘇雲卿無疑了。

主人“汲泉煮茗”,熱情招待遠方來的客人,言語之間,雙方漸漸覺得融洽了,於是,來人一步步把話轉人正題。他們詢問老翁鄉裏,老翁慢慢地說出了“廣漢”二字。客人問:“張德遠也是廣漢人,您一定認識吧?”老翁點點頭。客人又問張德遠這個人怎麼樣?”老翁直言說賢人也。第長於知君子,短於知小人,德有餘而才不足。”張德遠就是張浚。蘇雲卿的意思是說張德遠因為才不足,難當大任;而不識小人,就難免重用小人,重用小人就容易成為罪人。這樣的賢人可以當副佐,卻不可以作為棟梁。這是很直言不諱的評價,想來張德遠聽了會很不高興,還有可能嫉恨說這種話的人,但蘇雲卿不管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