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3 / 3)

你去了!你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事業上,正是踔厲風發之時,還有更好的人生平台展現你的抱負和價值,能不遺憾!你上有老父,失去兒孝;中有愛妻,失去夫恩;下有稚子,失去父慈,能不遺憾!還為那些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的戰友和朋友,為雨為露失去你的潤澤,能不遺憾!唉!都說好人一生平安,可你這樣的好人,卻為何天嗇其命?!

元朝遣山先生有一首懷人的詩,隻記得後麵四句了:“濟水有情添別淚,吳雲無夢寄歸魂。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與細論。”縱能把長江之水化作別淚也無濟無事了,樽酒細與論的人真的不在了!隻是不知你魂歸何處?雲若有知,夢中相寄吧!

(許憲軍同誌,一九六三年生,**黨員,生前為通遼市公安局機關事務管理中心主任,二00四年二月九日晚,遇車禍犧牲。)徐永清烈士碑文

徐永清同誌,原名傅麟兆,**黨員。一九一0年生於遼寧省岫縣,八歲人私塾,後就讀於岫岩師範。一九三三年師範卒業,任教於夾道溝小學,目睹國甌破碎,民生塗炭,毅然投身革命,以遂扶危定傾之誌。革命熔爐中淬其玉成。一九四五年十月,受遼北省委委派,赴通遼任第一任縣長。到任後,以其銳勇卓識斡施於錯綜矛盾中,置生死於度外,安民心,建政權,鬥頑匪,政績卓然,深孚眾心。十二月八日,反動武裝策動暴亂,永清公不幸被捕。在獄中,未曾有半點懦夫媚骨,曾以血書示難友,激勵鬥誌,十二月十七日,正氣凜然,從容就義。年僅三十六歲。

值此通遼解放五十周年之際,市委市政府籌資拍攝電視劇《血色黎明》,以懷其人,以彰其事。又勒石塑像,紀名垂績,願後人思之仰之。徐公風範,長留天地間。丁醜年八月謹記。

海玉琛碑文

海玉琢同誌(1920年——1990年),**黨員。曆任保安村黨支部書記,大林公社黨委書記,通遼縣政協副主席,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四一一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勞動模範。

其少貧,備嚐艱辛,遂以醒民匡世為己任,奮身革命洪流,矢心於黨。發宏謨,施治策,儉約持業,應物濟利,不敢畏難苟止,肇務本求源、五業並舉之基,終使保安卓然獨樹,大林方域倉實民富,各族和睦融樂,為四方所傾。

其致政篤意,經國之略抒於高堂,民情炎涼忱子心間。剛正之節,勤廉之操,至晚而不衰。性和易謙恭,泛愛博容,隆家之訓亦恪,百姓鹹感其德。

邈哉十餘載,家鄉人深心追往,鐫石勒銘,以弘其業,以彰其德,窨音永矣!壬午年三月謹記。

後記

清人杜濬刻印自己的文集,才印出幾篇,就拿著笑了起來。有人問他笑什麼,他回答說:“當年範曄稱讚自己撰寫的《漢書》是天下奇作,我曾經嘲笑過他的自誇。可是如今我刻印自己的文集時,心裏想說的話和範曄一樣。我擔心後世人又將嘲笑我,所以就先自我嘲笑一番。(見清·王皞《今世語》)餘編輯完此集子,也不禁啞然失笑:是否也給世人、後人留下了月旦評的材料?幾番出書熱中,餘均未動心,總想有閑暇後把精品的東西整理出來示人。況且手頭有二十餘萬字的素材待創編。這次經不住好友彥田兄攛掇,認為我已清閑下來,該把以前創作彙總一下,權作階段性的“裏程碑”,於是有了這本《囊魚齋漫錄》。個中文章如耽誤了讀者寶貴時間,餘誠慌誠恐,敬請見諒。

餘雅好讀書,目喜未墜到“呆子”行列,於是思想因之開愚,識見因之明晰,思維因之軒闊,於是點點滴滴彙於筆端。古人所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就是這麼來的。知識分子這一“壞習慣”沒少遭世人白眼,甚至曆史的批判。我最忿忿於不讓知識對無知驕傲,無知反而總想馴馭有知,讀書人就靠這點本事明道淑心,兼濟天下,無非是想體現自身價值一這就是我追求文學的理由。況且古人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魏·曹丕《典論·論文》)清人吳汝綸也說:“千秋蓋世之功業皆尋常耳,獨文章之事,緯地經天,代不數人,人不數篇,唯此為難。”(《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自古以來靠官場、職位揚名者能有幾人?倒是好文章能“聲名自傳於世”。人之追求不同,曆史給予的位子自然不一樣。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是否當年淡化仕途,宦海中少一個“浮沉”者,文壇上就會多一個作家呢?我看未必。就我而言,從未想在文學上成名成家,可謂動力不足。況且職業選擇所迫,不得以而為之。官場這些年我並無憾事,畢竟政治舞台更有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值得慶幸的是:從未放棄文學積累,從未停止過筆耕,也一直擔當作家協會工作。隨著“角色”的轉變,文學當是我今後主要的寄托,我會把更好的作品奉獻給讀者。

如果要送給我一頂“桂冠”的話,我不要“詩人”、“報告文學家”之類的稱讚,我隻要一個“雜談隨筆作者”即可。諸多的文學體裁我雖然都能把握,但得心應手的還是雜談隨筆創作。在這方麵,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鄧拓先生的《燕山夜話》。我的創作和他比,當然是“小巫見大巫”,但他學識的豐富、分析的精辟、文字的流暢,都是我傾心努力的標準,也是知我、關注我的朋友的期待。有一個更高創作標準不敢忘乎的話,對提升創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承蒙**內蒙古自治區紀檢委副書記、政協常委、書法家鍾玉堂老師題寫書名,我市文化界泰鬥劉同樂兄作序,著名美術裝幀設計師彭誌信兄設計封麵,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農曆戌子年八月十五於蠹魚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