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搖曳的薰衣草 (4)(3 / 3)

一天,馬上就到關門的時候了,卡麗突然看到棕衣人布朗寧向她們的小店走來。她急忙把窗口的牌子從“營業”換成了“休息”。希望這樣就可以阻止他進來。但是布朗寧還是推門走了進來。

他用幹瘦的手推了推破爛的帽簷,走過櫃台。卡麗看到他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他潮濕的破夾克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卡麗轉過身去,整理著架上的鞋。他徑直走到後麵,父親剛剛關上機器。卡麗聽見他用低沉的聲音對父親說:“這幾天我沒錢了,你看能不能借點兒錢給我買點吃的?”父親放下手裏的工具,走到櫃台邊。

父親打開錢匣子,拿出兩張一元的鈔票,將它們遞給了布朗寧,嚴厲地說:“別喝酒,給孩子們買些吃的。”布朗寧點點頭,抓緊了爸爸遞過去的錢。父親把布朗寧送到門口,看見他確實走進了街對麵的雜貨店。父親在門口站了很久,直到看見布朗寧手裏提著一桶牛奶和一袋麵包從店裏出來,才轉身回到屋裏。

卡麗在父親鞋店工作的那些年裏,這樣的情景她看見過無數次,為什麼父親從來不抱怨?他肯定從來沒有收回過布朗寧“借去”的錢。

後來,卡麗成年了,父親也退休了,卡麗才問他:“爸爸,那時候你為什麼老是借錢給布朗寧?你知道你借給他的每一分錢,對他來說不過是又多了一分酒錢。難道你不覺得他是在占你的便宜嗎?”

父親在餐桌旁坐了下來,他盯著卡麗看了好一會兒,說:“我從來就沒有期待布朗寧會還我的錢。如果他說是借錢,那是他的事。但是,從我這方麵來說,我是把錢作為禮物送給他。”

卡麗聽了父親的話,突然想起父親的小店從來沒有詳細的賬本。

“卡麗,”父親又說,“當你做好事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要得到回報。”

聽了父親的解釋,卡麗才意識到父親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

珍貴的遺產

本性和教育有某些方麵相似:教育很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樣做了它就創造了一種第二本性。

——德謨克裏特

琳達永遠不會忘記1965年夏季,她的母親當時隻有36歲,卻突然病故。當天下午,一位警官來到了她家,問爸爸是否同意獻出母親的主動脈瓣膜和角膜,這使她非常驚懼。他們想解剖母親的遺體,切取她的部分器官。想到這兒,琳達難過極了,哭著跑進了房間。

那時,琳達才14歲。她愛媽媽,她不理解人們要媽媽的器官幹什麼。然而,最使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的回答,他對警官說:“我同意。”

琳達對著父親大叫道:“我不許他們那樣幹,媽媽是完完整整地來到這個世上的,現在也應當讓她完完整整地離去。”

父親用雙臂將她摟在懷裏,語重心長地對她說:“琳達,你要知道,一個人死後,所能奉獻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她的器官。我和你媽媽認為,如果我們死後所奉獻的器官能改善別人的生存狀況,那麼我們就沒有白死。我和你媽媽,早就決定了做器官捐獻者。”

父親的話,對琳達的一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後來,琳達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1980年,父親患了嚴重的肺氣腫,生活不便,於是搬來同她住在一起。這以後的6年裏,她和父親談論過許多有關生與死的話題。

父親對琳達說,他想死後把他所有完好的內髒都捐獻出來,尤其是他的眼睛,他說:“一個人所能給予別人的莫過於光明。沒有什麼能比賜給一個孩子光明,讓他們也能像琳達的女兒望迪那樣畫馬更美好了。”

望迪最喜歡畫馬,她的畫一次次獲獎。父親又說:“想一想,當那些盲人的父母看到孩子重見光明,並且像望迪一樣畫畫時,他們的父母該是多麼的自豪。再想想,如果你看到,在我死後我的眼睛能使一個失明的孩子重見光明,並且還能像望迪一樣畫畫,那你一定也會感到自豪的。”

琳達把父親的話告訴了望迪,她顯得異常激動,緊緊地擁抱著她的外公。她隻有14歲,和琳達當年首次接受捐贈器官教育時同齡。然而她們兩代人的思想境界卻是多麼的不同啊。

1986年4月11日,父親去世了。她們遵照他的遺願把他的眼睛捐獻出來。3天後,望迪對琳達說:“媽媽,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幫助外公實現了他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