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德
羅素·貝克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但是在他的心中,她仍然活著,甚至還會在天未亮時就把他弄醒,對他說:“如果有什麼是我最不能忍受的,那就是半途而廢。”
羅素·貝克這輩子不知聽她說過多少次這句話。就是現在,他躲在被窩裏,在黑暗中慢慢醒過來,也能感到她在氣衝衝地教訓他這個隻想重回夢鄉而不想去麵對新的一天的人。
羅素·貝克默默地抗議: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已經取得一些成就,我有權遲些起床。
“羅素,你跟癟三沒有兩樣,都是不思進取。”
從羅素·貝克還是個穿短褲的小男孩起,母親就不斷的用這些話來鞭策他。
“小夥子,要有點誌氣!”
“有時候,你的表現使我覺得就是一槍把你轟掉也隻是浪費子彈。”
母親的表兄艾文就是一個最突出的例子。他是《紐約時報》的執行編輯,足跡遍及歐洲各國。母親常常以艾文為例,說一個人即使沒有天分,也可以有成就。
“艾文不比別人聰明,但你看看他今天的成就。”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在羅素·貝克的耳邊重複。她想告訴他,要做到像艾文那樣並不需要很聰明,攀上高位的方法便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母親看到羅素·貝克可能在文字方麵有點天分時,便開始對他加以栽培。那時他們雖然非常貧困,但母親仍然給他訂購了一套《世界文學名著選》。
1947年,羅素·貝克從約翰霍金斯大學畢業。知道巴爾的摩市的《太陽報》在招聘一名采訪犯罪新聞的記者。羅素·貝克有兩三位同學同時申請了這份工作,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挑中了羅素·貝克。這份工作的周薪僅為30美元,羅素·貝克向母親抱怨,說這麼低的薪水對一個大學畢業生來說實在是侮辱。但她絲毫沒有同情羅素·貝克。
“如果你肯努力工作,”她說,“也許就可以做出點成績來。到時,他們自然會給你加薪。”
7年後《太陽報》調羅素·貝克去來寫白宮新聞。羅素·貝克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母親,期望見到她喜悅的神情。其實,羅素·貝克應該早就知道母親的反應會是怎樣。
“羅素,”她說,“如果你肯努力幹白宮記者這份工作,也許就能取得點成就。”
母親要羅素·貝克走的路就是不斷努力向上,千萬不要因為小小的成就而自滿。停下來沾沾自喜的人很快便會跌下來。一個人即使已登上頂峰,也仍要自強不息。“攀得越高,跌得越重”這是她最喜歡的格言之一。
最後,羅素·貝克通過不懈的努力,得到了美國新聞界最高的榮譽:替《紐約時報》撰寫專欄。羅素·貝克的專欄榮獲了很多的獎,包括1979年的普利策獎。但是,母親永遠無法知道了,在一年前她的腦部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需要住進療養院,從此不知不覺,脫離了現實生活。
羅素·貝克隻能夠猜測母親在知道他獲得普利策獎時的反應。羅素·貝克相信她一定會說:“好極了,小夥子。這證明隻要你埋頭苦幹,努力不懈,終有一天會幹出點成績來的。”
如今,羅素·貝克不斷用母親的格言教育子女,希望把上一代的遺誌一代代傳下去,使先人們雖死猶生。
患難之交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嘴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一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辦一切辦得到的事。
——別林斯基
乘救護飛機從菲律賓起飛的航程真是累得人精疲力竭。柯林斯他們先是在日本、然後在阿拉斯加、再在伊利諾伊等各空軍基地停留,直至最後降落在首都華盛頓。
柯林斯從華盛頓給住在紐約白原的親屬打了電話。他知道,明天他就要被送往新澤西州的迪克斯堡,然後,於1967年的7月4日的周末再被送到費城郊外的溪穀福治總醫院。
就在柯林斯掛斷電話之前,他對母親說:“媽媽,你最好給迪基打個電話。”他會給柯林斯的朋友傳話,告訴他們柯林斯已經從越南回國,失去了一隻胳膊和一條腿。他會負起責任的。倆人是在幼年童子軍相識的,大概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吧。從那以後他們就總是頂牛。他至今還說,那是六年級的事。第二天,柯林斯母親和兩個姐妹到迪克斯堡醫院來探望他,這是他們六個月以來第一次見麵。柯林斯的樣子慘不忍睹:體重隻剩下102磅,幸存下來的那條腿上也有許多大傷口,雙眼深陷進眼窩裏,全身插滿了管子。總之,柯林斯再也不是他們第二次去越南前所見到的那個身高6.2英尺、體重180磅、頭戴綠色貝雷的柯林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