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成為全印度第一高僧(2 / 3)

北印度闍蘭達國的國王烏地多,也是參加辯論法會的十八國國王之一,他與玄奘同路,於是戒日王瞞著玄奘,悄悄托給了烏地多王巨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一萬,作為玄奘旅途所需。

第二天,玄奘正式踏上了歸國的路程。

戒日王與各位國王一直送出幾十裏,才在玄奘的再三勸說下停住腳步。臨別之時,那些平時威嚴莊重的國王們都忍不住痛哭起來。玄奘雖然已經是得道高僧,也忍不住潸然淚下。

玄奘與烏地多王,以軍馬運載著經像,徐徐前行。到第三天,突然,他們身後的道路上揚起了漫天的煙塵,隨即傳來了密集如急雨的馬蹄聲……

久經戰陣的烏地多王根據煙塵與馬蹄聲判斷,追趕上來的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並有數百人!他不敢怠慢,趕緊讓自己的衛隊擺開架勢,護衛玄奘……來的

果然是一支數百人的強悍騎兵!不過,為首的三人卻是戒日王、鳩摩羅王、跋吒王。原來,與玄奘離別後,他們因思念殷切,當天徹夜未眠,於是就率領數百輕騎追了上來。戒日王這次還帶來了四位通譯官(①即外交官。)。他們會將戒日王以紅泥印封的細棉布國書,提前送達玄奘將要經過的各個國家,請國王們一路迎接、護送玄奘,直到中國國境!如此殷切周到,怎不叫玄奘感動萬分!然而,無論如何地戀戀不舍,最終告別的時候都必然會到來——

青山之外白雲飛,綠水向東引客歸。

莫怪回首頻下淚,今日君別難再回。

再見,戒賢大師;再見,那爛陀寺;再見,戒日王;再見,善良的印度人民;再見,我的第二故鄉……

因為有烏地多王相伴,加之路熟,玄奘的歸程變得便捷多了。他們從缽羅耶伽國出發向西南行,在大森林中穿行七日,到達憍薩彌國。舊地重遊,玄奘再次參禮了沿途的佛教聖跡。此後繼續向西北行走一個多月,經過好幾個國家,來到毗羅那孥國。在這裏,玄奘巧遇師子光、師子月兩位那爛陀寺的同學。曾經劇烈的法戰、瑜伽與中觀的對峙、嚴重的學術分歧,並不影響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因為他們都是為了佛教的光大、佛法的弘揚。師子光聽說玄奘歸國途經這裏,早早到城外來迎接,並熱切地邀請他在此開講。盛情難卻,玄奘為講經停留了兩個月。

玄奘一行繼續向西北走了一個多月,到達北印度闍蘭達國。這裏是烏地多王的都城,烏地多王自然竭誠款待。玄奘停留了整整一個月,烏地多王才依依不舍地派人護送他離開。

路過僧訶補羅國時,玄奘他們遇到了一百多位來自北方的僧人,於是結伴北行。這一帶的山區經常有劫匪出沒,玄奘就派一名僧人先行一步,一路高喊:“後麵是從大唐來印度取經的僧人,攜帶的隻有一些佛經與佛像,並無金銀財物。”

此時,唐僧玄奘的名頭早已響徹了五印度,再加上他們的的確確沒有財物,所以路上雖然遇到過好幾起強盜,卻都沒有驚擾他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玄奘當初謝絕戒日王與鳩摩羅王饋贈的大量財寶,是多麼明智的選擇。僧人的妙慧,往往就體現在這裏。

如是二十餘日,行至呾叉屍羅國的洪德渡口。這裏是喀布爾河與印度河的合流處,河麵寬達五六裏。渡船到河中流,突然之間,莫名其妙地刮起一陣怪風,波濤驟起,白浪滔天,船身劇烈搖晃,船上的人與經書、行李全部落入河中……

經過大家奮力搶救,落水的人都平安無事,唯有五十夾經本和一個包裹不見了。那包裹裏裝著這些年來玄奘從印度各地搜集來的一些奇花異草的種子。這讓玄奘心痛不已,久久在河邊徘徊。老龍王雖然沒有將吞噬的經本還給他,卻給他送來了一個國王——迦畢試王接到戒日王的國書,知道玄奘要路過自己的國家,特地趕到渡口附近的烏鐸迦漢荼城。他聽說唐僧玄奘正在渡河,就連忙親自到河邊迎接。玄奘說了剛才的遭遇,國王問:“船上是不是有花果種子?”

玄奘點點頭。迦畢試國王說:“這就對了。在這條河上,如果有人攜帶奇花異果的種子,往往就會翻船。”

玄奘不再心疼那些花果種子,但為了派人到附近國家去抄寫丟失的經書,他在這裏停留了五十多天。迦濕彌羅王得到消息,也遠道前來與玄奘相見,流連好幾天才回去。此後,玄奘隨同迦畢試王向西北行了一個多月,到濫波國境。迦畢試王派太子先回都城,操持迎接玄奘的事宜。他自己則陪著玄奘,押運著行李隨後前進。等他們來到城郊,早已有數千人的盛大歡迎隊伍在等待著玄奘。幢幡高掛,彩旗飄舞,鼓樂齊鳴,民眾載歌載舞、圍繞讚歎,簇擁著玄奘進城,進駐一座大乘佛寺。

或許是因為幾百年前在迦畢試居住過的那個“支那王子”,或許是因為玄奘的人格魅力,迦畢試王與玄奘親如兄弟。他當即宣布,要借助大乘天玄奘所帶來的吉祥瑞氣,舉辦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施法會,以此讓大乘佛法的光輝與國家的財富,惠及僧人與民眾。興都庫什山佛跡眾多,在無遮大會期間,玄奘向南到伐剌孥國,往西北到阿薄健城、漕矩吒國,朝禮聖跡。等他回到迦畢試國,國王又專門為他舉行了七天的布施大會作餞別。然後,親自將他送到瞿盧薩謗城才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