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降服婆羅門外道,挑戰小乘佛法(1 / 3)

法戰師子光,為玄奘在印度的一係列辯難拉開了序幕。

就在玄奘結束講座,準備告別那爛陀寺與恩師戒賢大師回國之時,又一個突發事件讓他不得不再次推遲東歸的日程。這件事的由來,還得從中印度戒日王說起。

戒日王(約公元590~647年)是印度一位色彩斑斕的曆史人物,是著名的賢王。戒日王原先信奉印度教,後來篤信大乘佛教,修建了很多佛塔、寺院,並供養佛教僧眾,鼓勵各教派進行宗教學術交流。

玄奘在印度遊學期間,正是戒日王最鼎盛時期。他在那爛陀寺旁邊建造了一座十丈多高的全銅佛塔,引起了全印度的關注。

公元640年,戒日王在征討恭禦陀國時路過烏荼國。那裏的僧人都信奉小乘佛教,覺得大乘佛教華而不實,於是就對戒日王說:“我們部派佛教,才是正法的代表。所謂大乘佛教華而不實,非佛所說。聽說您在那爛陀寺旁邊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銅塔,為什麼不也給那些外道寺造一座呢?”

戒日王自然不高興,責問他們為什麼這樣說。他們回答:“那爛陀寺宣揚的所謂佛法,不過是空花外道,與那些外道沒什麼兩樣。”

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們獻給戒日王一本專門抨擊大乘學說的《破大乘論》,並對戒日王說:“這是我宗高僧般若毱多所造的論著,豈有大乘僧人能破斥?”

戒日王說道:“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森林裏有一隻狐狸,它在一群老鼠麵前氣吞山河地說,自己比雄獅還要勇敢凶猛。一來二去,這話傳到了獅子耳朵裏,獅子就來找狐狸,想同它較量一番。哪知,狐狸聽說獅子真的要來,立刻嚇得屁滾尿流,撒腿跑了。你們就像那自吹自擂的狐狸,沒有見識過大乘高僧的真知灼見,所以固守己見。若真的了解了大乘佛法的精髓,恐怕早就改換門庭了。”

那些小乘法師自然不服,希望兩大宗派的高僧麵對麵辯論對決,以定是非。戒日王笑道:“這有何難?”

於是,戒日王當即發文書給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大師,請他從那爛陀寺挑選大乘高僧前來應戰。事關大乘佛教的命運,戒賢大師不敢怠慢,立即召集寺內高僧討論此事。最終,大家推舉出四位最有資格代表那爛陀寺前去辯經的人選:

智光,海慧,師子光,玄奘。

然而,他們的對手般若毱多,在佛教界人士聽來,更是如雷貫耳。

般若毱多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和威望,完全可以與戒賢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相媲美。他不但精通小乘教義,對瑜伽行派的教義也有極為深刻的了解。可以說是知己知彼,所以他所著的《破大乘論》七百頌,成為小乘學人破斥大乘的利器。也正是因為如此,智光、海慧與師子光三人,懾於般若毱多的威名而信心不足,畏畏縮縮,猶豫不前。

作為全印度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實在拿不出像樣的理由來拒絕對方的挑戰。尤其這次辯論是由戒日王所組織、主持的,如果不戰而退,不僅那爛陀寺名譽掃地,就連大乘佛教今後也難以在全印度抬起頭來。但是,戒賢大師年事已高,並且患病多年,精力與體力都不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的論戰……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時候,玄奘挺身而出。玄奘對其他三人說:“我在中國和迦濕彌羅國時已經通讀過小乘佛教的三藏經典,完全了解小乘的宗旨。想用小乘的教義破斥大乘,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雖然我才疏學淺,但去到烏荼國與那些小乘論師們辯論,自覺還是能夠取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