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遊學全印度(2 / 2)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已經是四十一歲中年人的玄奘回那爛陀寺。這次出遊曆時整整四年。

本來在離開中國之前,玄奘在中國就已經是頂尖高僧了,西行這十四五年以來,他不恥下問,兼收並蓄,再加上數萬裏雲遊之中的旁搜博探,可以說,此時的玄奘精通經、律、論三藏,學兼大小乘二教,橫洞百家,佛學知識已經超越了當時印度水平最高的兩位大師——戒賢大師和勝軍居士,達到了無人企及的高度。玄奘又有了一個響亮的稱號——唐三藏。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會被稱為三藏法師,因玄奘來自大唐,故特稱為“唐三藏”。玄奘也是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三藏法師”的中國人。

玄奘回到那爛陀寺後,本計劃馬上準備回國。戒賢大師卻請他出任教授師,為僧眾開講《攝大乘論》及《唯識抉擇論》。因而,玄奘也就成為那爛陀寺所聘請的第一位中國教授。

那爛陀寺所傳授的學說,雖以無著、世親為中心,但同時也網羅了當時大小乘學者以及世俗的各類學者在這裏講學,形成了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的自由風氣。那爛陀寺不是以對峙的態度來處理各派學術,而是把它們作為一個全體來分科。這樣,講學的規模日趨完整,學者們都從全體著眼而不拘於一家之言。

在玄奘講學於那爛陀寺之前,師子光在寺中開講《中論》、《百論》,並有意地與瑜伽行派相對峙,批斥《瑜伽師地論》。在玄奘入寺之前,師子光就已經是著名的三藏法師了,他敢於在瑜伽行派的根據地——那爛陀寺公開挑戰,自有其非凡的才智與學識。一時間,那爛陀寺的眾多瑜伽派論師,竟然無人能與之抗衡。

身為那爛陀寺住持的戒賢大師,寬宏慈悲,他老人家不是將“異類”的師子光強行趕出寺門,而是讓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當時瑜伽行派學識最淵博的論師——玄奘出馬,在師子光的講壇旁邊同時再開一壇,宣講瑜伽派教義。兩位著名論師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弘揚中觀、瑜伽兩種爭論了上百年的學說,這是多麼有趣又何等壯觀的學術勝景!

玄奘對《中論》、《百論》和《瑜伽師地論》都有很深的研究與心得,知道兩者有同一法源,決不會互相抵觸。之所以會產生誤解,是研究者本身無法融會貫通而造成的,絕不是那一種法本身的缺陷。為了讓大家能了解兩者其實不相違背的道理,玄奘專門用梵文撰寫了相當於漢文八萬四千字的《會宗論》三千誦。論著寫成之後,呈予戒賢大師與寺內大眾評閱,讀過的人無不稱許讚歎。玄奘據此與師子光數次論戰,也無往而不利。師子光辯不過玄奘,敗下陣來。於是,原來聽他講課的那些學僧,漸漸都跑到了玄奘的講壇。從此,玄奘在印度的聲望越發如日中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