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尋訪佛陀的足跡(3 / 3)

太子又驚又奇:是什麼原因讓須達多非要購買這片園林?莫非這裏的地下埋藏著什麼寶貝?當祇陀太子知道他是為了供養佛陀時,很是為他的誠心所感動,立刻決定將園中所有的林木奉獻給佛陀。兩人合建精舍,故而以兩人的名字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又名“祇園精舍”。精舍竣工後,釋迦牟尼佛曾於此度過二十四個雨季,佛教的大多數經典亦說於此地。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與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的兩大精舍。

玄奘到來時,祇園精舍已經完全荒廢了,殿宇坍毀,唯餘故基。東門左右,阿育王所建的高達七十餘尺的兩根石柱依然聳立,園內一磚室巍然獨在,並供奉著一尊著名的佛像。祇園精舍的周圍佛教聖跡很多:東北角上有一座塔,是佛陀親自照顧生病比丘的地方;西北角也有一座小塔,是為了紀念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鬥法而建的;東邊由北向南排列著三個大坑,這裏就是婆羅門教徒利用桃色新聞陷害佛陀的地方。玄奘等人從舍衛城東南行八百餘裏,來到釋迦牟尼佛的故鄉——迦毗羅衛國。玄奘到來之時,迦毗羅衛的都城早已頹毀。宮城遺址的正殿現改建為精舍,其內供有佛陀的父親——淨飯王的遺像;北側王後的寢殿,亦改成了精舍,供奉著佛母——摩耶夫人的畫像。離開迦毗羅衛城後,玄奘一行到佛陀出生的藍毗尼朝聖。他自此向東,經過一片五百多裏的森林,來到中印度的藍摩國。又經過一片大森林,進入拘屍那揭羅國,這裏是佛陀示寂的地方,如今也是一片荒涼。玄奘

一行從佛涅槃處的大森林繼續行走了七百裏,來到了西臨恒河的波羅奈國。這裏的人們大都信奉婆羅門教。玄奘站在恒河西岸,看到那些外道修行者有的剪斷頭發,有的渾身塗炭,有的赤身裸體,修行形式五花八門。還有一個人在練習水上漂的功夫。當然,他所能做到的是翻來覆去的水下沉——雙腳一踏上河麵,就落進了水中。見此情景,玄奘忽然想到了佛典中記載的一個故事。有一

天,在恒河渡口,正在等待渡船的佛陀與弟子們遇到一位苦行梵誌(①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苦行梵誌明知故問地問佛陀在幹什麼。佛陀說等待渡河。苦行梵誌頗為驕傲地說自己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從水麵上走著過河。任何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是一種故意挑釁,而且那梵誌儼然占了上風。弟子們都知道佛陀神通具足,懇求佛陀給這個自以為是的家夥表演一下神通,震懾他一下,讓他不敢再小瞧佛教。沒想到,佛陀卻說:“我們上船吧!”大家坐船到達對岸之後,佛陀問船家要多少錢,船家說:“一人一文錢。”佛陀轉過頭來對弟子們說:“你們都看見了吧,他這樣的法力,就值一文錢。”

玄奘沒有淩空飛行的神通,他乘渡船過恒河後,向北上行十餘裏,到達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苑。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之後,首先來到了這裏,為憍陳如等五人講說了四聖諦(苦、集、滅、道)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陀還對他們五個人說,修行佛法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放縱自己,完全沉浸於世俗的享樂;一個極端是無視身體的基本需要,一味強調苦行。這兩種極端都不能悟道,必須走中道——脫離邪見,不落二邊,不偏不倚,圓融無礙,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

憍陳如聽完佛陀講述,最先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其他四人也相繼證得法眼淨——能夠準確觀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不再疑惑。於是,他們五個人與佛陀組成了最初的僧團。至此,佛教的佛、法、僧三寶具足。

現在的鹿野苑,千年來陸續建成了一座座寺院群落,共住僧一千五百餘人,都學小乘佛法。玄奘離開鹿野苑,沿著恒河東行三百裏,經戰主國,再渡河向東北行一百四十裏,來到毗舍離國。佛陀在世時,這裏是離車族的都城,佛陀曾屢屢行化於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