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道:“那會兒我們驟然遇到強盜,情況危險萬分,隨時都有可能被砍下頭顱。菩薩保佑,讓我們躲過了大劫大難,性命無憂。中國有句古話:‘天地之大寶曰生,生之既在,則寶不亡。’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隻要生命在,其他都好說。至於被搶的錢財,不過是一些身外之物,不必介意。車到山前必有路。請大家放寬心,今後的行程,貧僧自有辦法。”
第二天一早,玄奘就率領這支衣衫不整的隊伍上路了。他們走近了磔迦國東部邊境的一座大城。城西路北,也有一片大樹林。不過,這片樹林之中沒有潛伏強盜,而是居住著一位年高德劭、學問廣博的婆羅門,他不但精通《吠陀》,而且對《經百論》、《廣百論》也很有研究。所以玄奘專程前來向他請教。老人聽說玄奘從遙遠的中國前來取經,很是為其不畏艱險的求知精神所感動。當他聽說玄奘一行中途遇盜,所有的財物都損失殆盡,立刻派了一位侍者到城中,為玄奘一行準備齋飯。
城中有數千戶人家,信仰佛教的較少,大多數人都是婆羅門教徒。那侍者在城中遍告大眾:“大唐高僧前來求法,在附近的森林遭盜賊洗劫,財物盡失。請大家盡力布施資助。”
玄奘在迦濕彌羅這一年多,已經聲名四播,凡聽說過的人都把他視為神僧。這座城市中有三百多位經常幹沒本生意的人——以搶劫、偷竊為生,其中一些人參與了大森林劫道。當他們知道自己搶劫的是大唐高僧時,心中惶恐不安,後悔萬分。最終,他們一齊來到樹林,跪倒在玄奘麵前,一方麵送還搶來的東西,一方麵懺悔罪業,請玄奘饒恕。
玄奘借機為他們講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奉勸他們棄惡從善,自食其力。盜賊們聽了玄奘說法,決心洗心革麵,改邪歸正。
那婆羅門見此情形,由衷讚歎說:“我活了偌大年紀,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神奇的法力,竟然能將這些作惡多端的人感化!”
另外,這位婆羅門老人精通長生之術,他主動要將秘不外露的藥方傳授給玄奘。沒想到,玄奘毫無興趣,隻是虛心向他學習《經百論》、《廣百論》。
在婆羅門處隨學一個多月後,玄奘等人東行五百裏,來到了至那仆底國。至那,就是“支那”,是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至那仆底,可以翻譯成“中國城”。原來,這裏就是玄奘在迦畢試國沙洛迦寺聽說過的那位入質印度的中國王子冬天時的住所。當地人對玄奘格外親熱、格外友好。
為了親近一位名叫調伏光的大德,玄奘入住突舍薩那寺。調伏光本是北印度的一位王子,自幼喜好佛法,所以拋下榮華富貴,出家為僧,對佛學獨有見解。玄奘來印度是為求法,凡所經之地,他都要認真考察;凡遇到有學問的人,不管宗派,無論教門,他都虛心請教。玄奘在這裏住了一年零兩個月,向調伏光大師學習《唯識論》、《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其後,玄奘從這裏出發,在闍爛達那國的那伽羅馱那寺停留四個月後,再越山渡河,跋涉數千裏,經屈露多國、設多圖盧國等國,出北印度,來到中印度境內。
五印度中,中印度麵積最廣,最為富饒,一直是印度的文化中心、學術中心。這裏更是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入滅的地方,幾乎到處都有佛教聖跡。
玄奘一行一路參學,經過秣兔羅國、薩他泥濕伐羅國、窣祿勤那國……他在中印度先後遊曆了三十多個國家,停留的時間也最長。他沿著恒河兩岸,一麵巡禮佛教遺跡,一麵向高僧大德學習。
在參訪了無著、世親菩薩住過的寺院之後,玄奘離開阿逾陀國,與同伴乘船東行,沿著恒河向阿耶穆佉國前進。
恒河兩岸,多是亞熱帶叢林,古樹參天,異常繁茂。尤其是這一段河流的兩岸,都是鬱鬱蔥蔥的阿輸迦林,一望無際,美不勝收。阿輸迦樹,又名無憂樹,樹幹直立,花開紅色,極為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