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信佛的突厥王,卻愛聽玄奘說佛(3 / 3)

玄奘說:“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奉行十善,這將是一個多麼美好、和諧的世界啊。”

一個將軍模樣的人自言自語道:“怎麼可能呢?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石頭,放到水裏就會沉底。”

玄奘笑道:“正如您所說,一塊石頭直接放在水裏,當然會沉入水底。可是如果我們將它放在船上,就能將其順利運抵河的對岸。佛法,就是我們人生的渡船。”

其中一位文臣說道:“法師,您所講的‘十善’,與我們拜火教的道德箴言‘善思、善言、善行’很相近。”

“對呀。”玄奘進一步解釋說,“不貪、不嗔、不癡,就是善思;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就是善言;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就是善行。”

那些突厥的文武官員臉上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開始時的凝重氣氛雲開霧散,大帳裏漸漸活躍起來。玄奘因勢利導,趁熱打鐵,又講述了佛法的八正道:一、正見,即正確的見解;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即正確的努力方向;七、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禪定方法。他最後總結說:“八正道就是我們的法船,能將我們從煩惱的此岸,渡到解脫的彼岸。”

大家聽後,都舉手叩額,表示歡喜。可汗更是若有所思,要留玄奘多住幾天,以便再給自己講講佛法。

其間,高昌使臣歡信、張少英等人,與玄奘依依惜別。他們完成了護送玄奘的使命,便返回高昌國。在翻越天山時僥幸存活下來的兩個小沙彌——悟淨、玄覺,卻不肯隨他們回去,要追隨玄奘到天竺去。

在接下來的數日之中,葉護可汗處理國事之餘,與玄奘促膝長談,從中原文明到遊牧文化,從佛法修行到安民治國方略,無話不說。葉護可汗對玄奘有一種英雄相惜的感覺,很想把他留下來。於是勸說道:“天竺氣候炎熱,十月的天氣比這裏盛夏五月還熱。我看法師這般白淨文弱,若是到了那裏,很難經受得住高溫炎熱,一曝曬恐怕就要融化了!你還是留在我這裏的好。”

玄奘態度堅決地說:“我到天竺不是為了名利,而是要去追尋佛跡,學習佛法,取得真經。因而,任何艱難困苦我都不怕,請可汗不必為我擔心。”

葉護可汗畢竟是一位大智大勇、胸懷寬闊的偉人,理解玄奘的追求。他給沿途諸國寫了國書,令他們保護玄奘。同時,選派了一名會講漢語的青年官員,封為“摩咄”,讓他率領一支精幹的突厥衛隊,一路護送玄奘到迦畢試國。另外,葉護可汗還將一件珍貴的綾羅袈裟和五十匹絹作為盤纏贈給玄奘。

離開突厥的那天,葉護可汗與群臣親自送出十多裏,方與玄奘珍重道別。

玄奘走出去老遠,回頭看到葉護可汗依然站在那裏,目送著自己漸漸遠去。他不禁感慨萬千:對於他的西行來說,葉護可汗的慷慨布施與大力幫助是至關重要的。不過,玄奘這位大唐的偷渡客,一沒有官方背景,二沒有雄厚的財力,僅以自己的瘦弱身軀,居然能得到無數貴人的相助,是他的幸運,是佛菩薩的保佑,還是他的精神、他的意誌、他的魅力感動了所有與他接觸過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