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為逃出長安,忍饑做“難民”(1)(3 / 3)

玄奘是佛教學者,明白緣起性空的法理,本來就不大相信算命占卜,所以沒太在意。他謝過何弘達,轉身北去,走向長安。

不出多少時日,玄奘所擔憂的事情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前些日子的雹霜災害波及麵極廣,整個關中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遭了災,很多莊稼被雹霜毀損,收成銳減了七八成。秋季無收,農民自顧不暇,自然沒有餘糧拿到城裏賣。而偌大的長安城,居住著數十萬民眾,每日要消耗大量糧食。糧價很快就飛漲起來,那些家境貧寒的百姓買不起糧食,不得不餓肚子。大覺寺的僧人們拿出自己的積蓄,開設了一座粥場,救濟那些饑民。玄奘將自己好不容易積攢下的準備到西天取經的盤纏統統拿了出來,舍粥濟困。然而,這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災荒之後的饑民,曆來是統治者最頭痛的事情。無以維生的災民很容易鋌而走險,變成搶掠的流寇、造反的變民。大唐建國沒有幾年,國庫空虛,太宗李世民拿不出許多錢糧安撫饑民,更怕他們聚集在長安城裏製造麻煩,於是下了一道緊急詔令,讓饑民“隨豐就食”。這就是說,所有缺糧的人,都可以出去逃荒,到豐裕的地方去要飯。

本來,唐朝實行關禁製度,以控製人口的流動,在全國各交通樞要設有關卡二十六處,專門負責勘察來往之人,不讓民眾隨便遷徙。僧人也必須進行僧籍登記,不經批準不得外出遊方。現在,災荒逼迫朝廷放寬了政策。玄奘靈機一動,感到這是一個離開長安的大好機會!

命運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玄奘決定借此機會離開長安,踏上西行之路!

世界上的機緣就是這樣奇妙,玄奘西去被阻,是因為朝廷為防突厥而閉關;而成行是因為無力賑災,不得不放百姓自由離開。

因也,緣也?悲也,喜也?

他像是騰雲駕霧一樣,飄飄悠悠來到大海岸邊。前方,碧波蕩漾的大海之中,有一座高聳入雲、雄偉壯麗、景色美妙的仙山。仙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珠光寶氣,燦爛耀目。玄奘明白,這座高不見其頂的大山,就是佛經之中記載的須彌山了。

他知道,須彌山之巔就是忉利天,佛陀的生母摩耶夫人就往生在這裏,佛陀曾經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故而,他很想到山上一探,或許忉利天宮的法會儼然未散。可是,大海洪濤洶湧,岸邊又無船筏可供過渡。玄奘不肯失去這大好機會,不管三七二十一,抬腳向海裏走去!

忽然,不可思議的奇跡發生了:他的腳剛要踏到海水之時,一朵美妙的石蓮花從水中湧出,恰好托住了他的腳底。隨著他前進的步伐,波濤之中的石蓮花總是應足而生。他好奇地回頭觀看,他前腳已落、後腳剛起時,那朵朵石蓮便隨足而滅。如是,他步步生蓮花,涉大海如履平地,不一會就走到了山腳下。

可是,須彌山四周都是直上直下的懸崖峭壁,陡峭異常,非人力所能攀登。玄奘想都沒想,縱身向上跳去——

於是,奇跡再次發生了:就在他踴身自騰的力量用盡之後,將要向下墜落之時,突然有一陣狂風颯然而至,托著他扶搖直上,一直將他送到了山頂。站在高山之巔四處眺望,他頓覺胸中廓然,坦蕩無比……

“嗬嗬……”

睡夢中的玄奘被自己的笑聲驚醒了。美夢破滅,他不但沒有懊惱失望,反而興奮無比。因為他感到,剛才的夢境是觀音菩薩在暗示他,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隻要他置生死於度外,勇往直前,西行取經就一定能成功。於是,他借機西行的決心更加堅定了,隨即決定天明就出發。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開始收拾行裝。這將是他的第二次不告而別。第一次,是五年前的成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