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個僧人正式出家之前,都要先在寺院裏做一段時間的行者幹雜務的帶發修行人。行者,處在被考察、被考驗的時期,能通過者可以得到剃度,否則便被淘汰。也正是因為如此,行者的所謂修行,就是修苦行幹的是最繁重的雜務,卻沒有任何地位,甚至受了委屈也隻能放在心裏。
慧能盧行者,在東山寺,就處在這樣的位置。
因為當初五祖弘忍大師說過,讓慧能打雜,所以,剛開始知事僧就讓慧能專門打雜哪裏需要哪裏去,什麼活計缺人手就幹什麼。後來有一天,碓房裏一位負責舂米的身強力壯的行者被客堂調去看護山林了,慧能就被點名頂了他的缺。
當時,東山寺有七八百名僧人,每日早粥、午飯,要吃近千斤稻穀。而將稻穀變成白米,全靠碓房裏的三名行者。
踏碓舂米,沒有任何技巧,全憑渾身的力氣。因此,碓房裏的行者個個都是人高馬大,膀粗腰圓,體重超過二百斤的壯漢。而慧能,身高不滿五尺,體重不足百斤。別人踏碓,單憑體重就能將沉重的碓錘壓起來,而他,必須用盡全力猛然向下蹬去,才能將碓錘抬起來。因此,他每踏一下,要比別人多費一倍的力氣;於是他每天起早貪黑,也很難完成定額任務。禪宗寺院,規矩森嚴,於是,慧能天天被知事僧處罰:在佛像前跪香跪一支香燃盡的時間。
一支香,大約一個時辰才能燃盡。本來已經勞累了一整天的慧能,跪得腰酸腿疼,膝蓋紅腫,腳髁麻脹……漸漸地,他的下半身失去了知覺,不知不覺打了個盹兒,身體失去了平衡,一頭栽到了地上……
知事僧在他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腳,嗬責道:“你在佛前懺悔罪過,竟然還敢打盹睡覺!像你這種對佛祖大不敬的人,還要出什麼家、修什麼行?我看你還是趁早滾下山去,過你的世俗日子吧!”
慧能慚愧萬分,左右開弓,狠狠抽了自己幾個嘴巴。一則懲罰自己,二來驅走瞌睡蟲。
慧能開了竅的心,靈動空明,慧光湛然,他很快便找到了問題的症結自己的體重太輕,不足以將碓錘壓下來,所以效率非常低下。他的身子骨天生瘦小,無法增加自己的體重,於是,他從山上找來一塊長一尺二、寬一尺、厚三寸,重達56斤的大石頭,捆綁在自己腰間,以增加重量……
而今,這塊石頭仍然保存在黃梅五祖寺(後人為紀念五祖弘忍,將東山寺改名“五祖寺”),中間鐫刻五個隸書大字:“六祖墜腰石”,左邊刻有“龍朔元年”,右側後代僧人題詩曰:
塊石繩穿祖跡留,曹溪血汗此中收。應知一片東山月,長照支那四百州。
慧能為法忘軀,不避艱苦,由此可見一斑。一日,客堂有位招客來通知,說中嶽嵩山老安禪師將回山禮祖,要求碓房專門加工上好的白米,中午老安禪師要以此供養大眾。聽說老安禪師要來,全寺上下都很興奮。要說這位老安禪師,那可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住持於嵩嶽,法號慧安,因他年高德昭,世人稱他“老安”。他童年出家,年紀輕輕,就天下聞名。當時,隋煬帝為開鑿大運河,大肆征招勞役,田園荒蕪,饑民如蝗。慧安四處化緣,救濟流民,無數性命獲救。隋煬帝慕名請他入宮給自己當老師,他理也不理,潛入太和山隱姓埋名數十年。唐朝建立,皇帝也曾派遣使臣前來迎請他做國師,他老人家連夜逃到了嵩山。他比五祖弘忍大師年長整整20歲,而且名氣也比弘忍大師大得多。然而,他卻不管不顧,五體投地跪倒在弘忍大師麵前,拜他為師。這不,眼下他已經是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了,仍念念不忘比自己年輕幾十歲的師父,還跋涉千裏,回來拜山……
這樣一位活菩薩的供齋用米,知事僧不敢怠慢,專門叮囑慧能要格外精心。慧能本來就心細如發,現在更是認真挑揀,連一個帶有些許稻糠的米粒都不放過。
然而,鬼知道是怎麼回事。當天中午,當米飯盛到眾僧的瓦缽裏的時候,人們赫然發現,其中混雜著許多帶殼的稻子!這樣的米飯,如何下咽?僧眾中有一位叫惠明的法師。他出家前是陳宣帝之孫,曾任南朝高官。出身帝王之家,飲食自然十分講究,他想都沒想,便將飯裏未脫殼的稻米揀了出來,放在了餐桌上。知客影隱看到後,當眾大聲嗬責他:“撿起來,吃下去!”惠明爭辯說:“這些帶殼的米,很難咽下去。”他話音未落,影隱手中的香板已經閃電般落了下來,打得他的光頭“砰砰”作響!影隱對所有人說道:“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隨便浪費者,表堂打香板。請大家好自為之。”眾僧見惠明丟人現眼,還被狠狠打了一頓,所以隻好忍氣吞聲,將那些帶殼的稻米囫圇吞下……好好一頓午齋,吃得大家滿腔怒火,滿腹悶氣,滿心委屈。飯後,十幾個怒火中燒的僧人,簇擁著憤怒至極的惠明來到了碓房,找慧能算賬。慧能有口難辯,隻好乖乖等待懲罰。知事僧按照寺規,將慧能當作“慢眾”處置打三十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