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動物的愛恨情仇(2)(3 / 3)

幼袋鼠在母親的育兒袋裏,無憂無慮地住上七八個月,就能夠跳出口袋在地上蹦蹦跳跳、獨立遊蕩了。不過這個時候,母親開始翻臉,嚴厲的母親拒絕子女再進入育兒袋。因為雌性大袋鼠又要生育了,下一步需要照顧新生的幼鼠了。

大袋鼠的育兒袋很少有空閑的時候,第一個孩子離去,第二個又鑽進來。有時候即使斷了奶的孩子,還要爬入育兒袋重溫童年舊夢。所以大袋鼠媽媽偶爾會攜帶兩個孩子在遼闊的大草原奔跑。

動物的殺嬰行為

俗語說:“虎毒不食子”。在人們的印象裏,動物是不吃自己的後代的,實際上是這樣嗎?過去很多動物學家不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缺乏研究。後來,美國芝加哥大學有兩位動物學家,到坦桑尼亞的原始森林研究野生動物。他們對獅子的行為做了詳細考察,前後共計19次發現獅子撲殺自己生育的幼獅子。其中有17次是雄獅父親將雌獅母親一胎生出的未滿4個月的幼獅子全部殺死。而幾隻稍大些的少年獅子竟然被雄獅攆出家門。怎樣解釋獅子的行為呢?

獅子“殺嬰”殺後代是動物界僅有的例外現象嗎?不是的。科學家在猿猴家族之中,也發現過這種“殺嬰”的殘暴現象。在印度的叢林,有許多猿猴家族。每一個家庭由一頭雄猴和數頭雌猴組成。猴群中的婚姻是不平等的。雄猴是威嚴的家長,獨斷專橫,它占有幾頭雌猴,可以隨心所欲地與其中任何一頭雌猴交配。那些身體軟弱的雄猴,卻極難找到配偶,隻好打光棍,在森林中流浪。作為家長的雄猴,有時會殺掉幾隻親生的小猴。這真是有點駭人聽聞。猿猴怎麼也同獅子一樣殘忍?

對於雄猴為什麼要殺死親生骨肉的問題,科學家們長時間地進行了研究。1974年一位名叫赫代的科學家考察猿猴家族之後,向人們公布了他對猿猴殺嬰的研究結果。

雌猴通常每胎能生下四五隻小猴,如果全部喂養,雌猴的奶汁是不夠它們吃的。隻有除掉幾隻體弱的小猴,剩下的小猴才能吃飽。其次,孩子多了母親的負擔重,減少幾隻小猴,雌猴負擔會輕些,哺育幼子不影響與雄猴交配。這正是雌猴與雄猴都需要的。生物學家分析說,慘遭殺害的那些小猴,都是體格羸弱、精神遲鈍的,而那些身體健壯、跑得快、動作機敏的幼猴總能保留下來。這是符合生物界“優勝劣敗”的自然規律,對動物進化與種族發展顯然是極有益處的。

任勞任怨的狨猴

狨猴的生活情形一向鮮為人知,因為它棲居在南美洲的森林,很少有人見到它們。所以關於狨猴的家事,隻能聽一聽動物學家的介紹了。

居住在南美的狨猴,通常都有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它們是一夫一妻製。它們是男女平等的典範,結成小家庭的公狨猴和母狨猴,地位平等,絕不像其他獸類那樣,雄性動物總是擺出一副至高無上的麵孔。雄狨猴與此恰恰相反,在家庭中它自願當一個保姆,而且是一個任勞任怨、埋頭苦幹的保姆。

狨猴一次生育兩隻幼猴,幼猴吃奶是母猴最重的負擔。因為兩個孩子吃奶,母狨猴的奶汁明顯不足,最佳辦法當然是增加母狨猴的營養。然而母狨猴有幼兒在旁不便離身,怎麼去尋找食物?這時雄狨猴自告奮勇,把家庭的瑣事全部承擔過來,當上保姆,讓妻子去采吃營養品。

雄狨猴是以踏實能幹而著稱的,它整天圍著孩子轉,有時抱著它們睡覺,有時托著它們爬樹,有時還要設法幫助它們遮風避雨……雄狨猴把這一件件家務勞動安排得井井有條,無懈可擊。母狨猴對丈夫的盡職盡責非常滿意,它毫無牽掛地脫身去尋找食物,增加自己的營養,儲備更多的奶汁供給孩子,它們各盡其職,毫無怨言。

作為狨猴母親也是不輕快的。南美洲狨猴住在樹上,吃在樹上。狨猴媽媽在樹枝間不停地攀來蕩去,當然十分辛苦。為了填飽肚子,它幾乎不能休息,每次喂奶時間也隻能限製在15分鍾以內,不等孩子吃足,它就推給丈夫,又去尋食了。丈夫接過孩子,抱在懷裏,急急忙忙跟上狨猴媽媽,盡量不離它太遠。這是為了狨猴媽媽喂奶時候可以有些時間、少跑些路。你瞧,這位丈夫想得多麼周全!狨猴的習性在猴類動物中是不多見的。由於家庭和睦、生活穩定,所以一直延續至今。

多子多孫的褐鬣狗

橫行於非洲阿拉哈裏荒漠的褐鬣狗,是個出了名的凶猛野獸,它生性殘忍,無惡不作。追捕弱不禁風的小動物,咬殺上百斤重的非洲羚羊,都是它常幹的勾當。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褐鬣狗是一個凶殘的強盜。然而,就是這惡魔在它的家族內部,卻一改往日的凶殘,成為愛護兒女的模範。

(本章完)